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還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思想在表述時非常善于運用大眾化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道理。這種表達方式豐富多彩,富有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種。
一、形象概括
形象概括是指,用形象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問題,以具象的方式把理論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大眾面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工作。如何推進這一工作?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方面從理論上深入概括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積極推動主流意識形態入腦入心。如何把握當前思想輿論的基本情況,習近平有一個形象的概括,就是把思想輿論領域劃分為“三個地帶”。
“三個地帶”論強調要守住主陣地、壓縮黑色地帶、轉化灰色地帶。2015年12月11日,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當今時代,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時并存,先進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織,社會思潮紛紜激蕩。我說過,思想輿論領域大致有紅色、黑色、灰色‘三個地帶’。紅色地帶是我們的主陣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帶主要是負面的東西,要敢于亮劍,大大壓縮其地盤;灰色地帶要大張旗鼓爭取,使其轉化為紅色地帶。”黑色地帶往往是反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輿論,是想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反對共產黨領導的思潮。黑色地帶的人數很少,但其負面影響比較大,必須從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角度大大壓縮這一地帶的地盤,使其失去存在的空間。灰色地帶往往是一些消極的情緒,諸如“躺平”這類的表述,也有一些牢騷怪話。灰色地帶容易成為黑色地帶的潛在區域,必須要用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去轉化。紅色地帶是我們的主陣地,要利用各種方式去發展壯大,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二、反向比喻
反向比喻是指,用否定性判斷來說明肯定性的理論命題,使人們能夠從正反兩個方面去思考這一問題,從而記憶更加深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當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偉大性質,認為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視野觀察中國當代的社會變革,明確提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再次闡發了這一觀點。
這段論述連用了“四個不是”,正是從否定性的角度告訴我們當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創造性和宏偉性,同時引起我們思考的是,其肯定性的一面是什么。這場偉大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中國封建社會母體歷史文化的延續,不是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文化的延續,而是以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作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以中國歷史文化智慧為基礎的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的智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機械照搬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未來社會的思想,而是緊密結合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實際,緊密結合時代特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創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不是蘇聯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任何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踐的再版,而是學習和借鑒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總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訓,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勇于創造世界社會主義新歷史的活版;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是西方國家走戰爭道路實現現代化的翻版,不是西方國家把很多國家納入殖民體系而實現現代化的翻版,而是實現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新版。
三、邏輯分析
邏輯分析是指,通過絕妙的、鮮活的邏輯分析來得出科學結論,并且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地加以接受。這里的邏輯,首先是指歷史邏輯。例如,習近平用“三挨”來說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2015年12月11日,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形象地講,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國,堅決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僅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而且使中國人民享受著和平的陽光,有效地避免了舊中國挨打的局面。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開創、捍衛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但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而且使中國人民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創造著自己的新生活。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使中國人民走在了強起來的大道上,而且在新時代不斷實現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爭取國際話語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首先,爭取國際話語權就要堅決應對西方輿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污名化。習近平指出,近些年來,國內外有些輿論提出中國現在搞的究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的疑問,有人說是“資本社會主義”,還有人干脆說是“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習近平強調:“這些都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習近平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其次,爭取國際話語權就要推進國際治理體系變革。習近平在回答“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全世界都在關注的問題中,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
四、使用警示話語
警示話語是指,十分精當的論斷,用一種帶有警示性的話語來闡明其中的道理,給人們以醍醐灌頂式的啟迪。例如,習近平用“失語”“失蹤”“失聲”這“三失”來告誡全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上有的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對待馬克思主義,社會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中國現在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有的說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意識形態說教,沒有學術上的學理性和系統性。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這種狀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三失”的論斷精當,又有深刻道理,并且包含著解決問題的路徑要求。
針對“三失”,習近平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極端重要性: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他強調,馬克思主義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他還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為世界社會主義指明了正確前進方向;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這樣的指導作用,習近平強調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地認識國情,更好地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地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他還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他還要求面對極其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紛繁多樣的經濟現象,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這一學習有利于我們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更好地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使用可視化語言
可視化語言是指,用視覺化的語言來表達重要的理論觀點,使理論能夠“閃電般”地射入大眾的園地。資產階級在其革命時期用一種非常簡明同時又毫不妥協的方式來表述自己的理想。例如,亞當?斯密用“看不見的手”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資產階級思想家喊出了“天賦人權”的口號;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寫下了“人生來是自由的,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名言;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帕特里克?亨利的吶喊是“不自由,毋寧死”;法國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這六個字用最簡潔的字眼傳達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上述種種簡潔的概括就是一種理論的“可視化”。
作為人民理論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始終緊密相連,其包含的話語的可視化程度很高。例如習近平用“三感”來說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復雜性,這就是一種可視化的分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7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關于這句話,2018年,習近平至少講了四次;2019年講了9次;2020年講了8次;2021年,截至6月底,講了4次。2021年1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三感”的論斷告訴我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別復雜:第一,人民群眾需要的內涵和領域不斷擴大,從基本物質文化需要向多樣化需要擴展。既有更高的物質文化需求,又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需求;既有原有需求的提高,又有新需求的出現。第二,人民群眾的需要日益增長,這種增長不僅是需要內容的擴展,而且是需要質量的提升。所以,他一再強調,過去解決“有沒有”,現在解決“好不好”。“好不好”體現在要實現“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體現在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第三,美好生活不僅意味著滿足人民的客觀需求,還要注意其主觀感受,特別是其主觀評價。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敘事視角還有其他方面,在此不再一一贅述。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大眾化的敘事表達都非常深刻,其不僅僅是語言的表達,語言的概括,更是深刻道理的凝結。因此,我們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要學其深厚的思想性,更要把握其表達問題的生動性,這樣我們的學習才能更加走深、走心、走實。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原載《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