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革命烈士李雨山故里——吳川市長岐鎮上嶺村看到,該村在村口的顯眼位置豎起了一座“紅色革命村莊上嶺村——李雨山故里”大型石碑,石碑周圍綠植環繞,石碑上鐫刻的五個鮮紅大字“李雨山故里”,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村干部告訴記者,這座大型石碑是新近才建起來,今年2月27日舉行“李雨山故里”碑刻揭幕儀式。“上嶺村積極傳承紅色基因,擦亮紅色品牌,在此之前,村里已經修建李雨山故居、上嶺革命根據地遺址紀念碑、雨山小學、茂化梅邊區人民解放政府舊址等,”村干部說,還里還將籌建紅色革命展覽館,把上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入館展覽,教育下一代要繼承先輩遺志,傳承革命精神。
????清明時節,緬懷英烈。在探訪革命老區上嶺村的過程中,記者向烈士故里的干部群眾了解李雨山烈士的革命事跡,緬懷革命先烈,聆聽紅色故事。同時,記者連線采訪了李雨山烈士的兒子李樹均老先生,重溫烈士革命故事。
???
雨山小學安靜優美的校園環境。
????革命烈士故里,處處可見紅色革命印記
????上嶺村距離吳川市城區約15公里,車子順著近年剛修建的、寬敞筆直的省道285線行駛,往右拐入936鄉道再行駛不遠,就來到這座有著悠久歷史和革命精神的紅色村落。上嶺村2000多人,漫步上嶺村,新房林立、綠樹成蔭,所見到的村中老少,普遍謙恭有禮,處處呈現出一幅美麗祥和的場景。作為革命烈士李雨山故里,上嶺村隨處可見紅色革命印記,比如:雨山烈士故居、上嶺革命根據地遺址紀念碑、雨山小學、茂化梅邊區人民解放政府舊址、“李雨山故里”碑刻……這些紅色印記,激勵著一代代上嶺人愛國奉獻、建設家鄉。
????在雨山小學校內,豎立著一塊“上嶺革命根據地遺址紀念碑”,詳細記載了上嶺村的革命事跡。據紀念碑記載,“上嶺小學是政府政務和農會、睇垌會、婦女會、兒童團、生產供銷合作社的活動中心,也是黨的重要交通聯絡站。東、西上嶺村分別建立了黨支部,分別有黨員十五人和四人,亦分別建立了睇垌會農民武裝,東以李賢高為會長,西以李茂民為會長,會員共七十五人,從中組成李崇品為組長的游擊小組,都參加了良村起義。”“上嶺在良村起義后遭到國民黨反動當局三次洗劫,燒毀民居八座二十間,在一九四七至一九四八年大掃蕩期間,遭六次圍剿,被捉九十三人。面對白色恐怖,無一人授敵自首。在革命斗爭中,李雨山、李賢高、李崇周、李茂民、李華康、李就詳、李華勝壯烈犧牲,其卓越貢獻和崇高精神深受世人景仰。”
????村干部說,革命先烈的奉獻與家國情懷,是他們村莊的榮耀,給上嶺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上嶺村發揚“敢為人先、愛鄉愛家”的老區精神,加大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同時積極培育鄉賢文化,鼓勵鄉賢返鄉創業,大力發展養殖經濟,推動紅色旅游,在鄉村振興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記者在上嶺村采訪時,電話連線到了李雨山的最小兒子、身在廣州的李樹均老先生。他通過電話和微信方式,向記者講述了父親李雨山烈士的革命故事。“父親雖已遠去,但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卻穿越時空,永不消逝。”李樹均感慨地說。
????李雨山立場堅定,愛憎分明
????李雨山1915年9月出生于上嶺村。祖父、父親為了使雨山日后光宗耀祖,不惜掏盡老本供他讀書。李雨山在上嶺村讀了6年私塾,15歲轉到化縣山口村陳博泉家去“開講”,在那里學習了3年,18歲那年考入梅菉市私立六堡小學讀高小,1934年畢業,因無錢升學而回家務農。不久,李雨山被鄰村地主聘為家庭教師,一連教了3年。那時,祖國的大好山河遭受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胸懷壯志的李雨山,無論是對學生講課或與親朋摯友交談中,他都流露出一種為解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而不惜赴湯蹈火的激情。他常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好男兒應當以身許國,拼灑熱血護神州!”1938年春,上海、南京、太原等地相繼淪陷。此時,適值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在南路任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在梅菉舉辦廣東省第十六干部教導隊訓練班,培訓南路抗日自衛團的骨干。李雨山毅然辭去教師職務,參加訓練班受訓。在訓練班受訓期間,李雨山接觸了中共地下黨負責人謝玖,在謝玖的培養教育下,1939年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張炎的學生總隊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學生總隊被國民黨當局強令解散后,李雨 山被黨組織派回原籍任嶺尾鄉的副鄉長。1942年,嶺尾鄉與橫溪鄉、橫塘鄉合并為三民鄉,李雨山被任命為三民鄉的鄉長。在任期間,他不忘初心,利用合法身份為人民謀幸福。
????李雨山在良村和上嶺領導群眾組織生產合作社和成立墾荒隊。生產合作社以群眾自愿集股的形式組織起來,進行生產。當時幾條村共集中了1000多股,購進棉花,通過各村的姐妹會,組織婦女紡紗織布,統一經銷,抵制了投機商販對棉花、棉布的抬價和壓價,使群眾收入有所增加。合作社成立后,又在東、西上嶺和良村、那熟等村組織兩支共400多人的墾荒隊,開墾荒地成千畝,種上棉花、甘蔗、番薯、眉豆,發展了生產,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李雨山立場堅定,愛憎分明。他當了“鄉長”之后,處處維護群眾的利益,支持群眾以吊耕進行抗租,以派稅代替抽丁,有力地制止了土豪劣紳逃避征兵征稅,向貧苦人民轉嫁負擔。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三民鄉人民安居樂業,全鄉群眾對李雨山更加擁護和愛戴。
????1943年春,日軍占領了廣州灣及雷州半島,南路人民迫切要求奮起抗日。而南路的國民黨反動派卻倒行逆施,變本加厲地摧殘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激起了廣大群眾的無比痛恨。翌年秋,中共南路特委遵照南方局的指示,部署各縣黨組織要積極準備抗日武裝起義。李雨山在黃明德的直接領導下,具體負責組織和領導三民鄉及鄰近村莊的武裝起義(“良村起義”),因為李雨山在任鄉長期間,不但在政治上、組織上和軍事上為起義作了充分的準備,就是在統戰和策反上,也為武裝起義鋪平了道路。
????把革命老區建設好,就是對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1945年1月15日,良村、東西上嶺、下蒼、那熟、里塘、鄭山等村莊的青壯年農民和三民中心小學(包括分校)的高年級學生數百人,在良村小學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李一鳴大隊,大隊長李一鳴,政委黃明德,李雨山任副大隊長兼第一中隊長。不久,上級派梁弘道重組領導機構,梁弘道任大隊長,黃明德任政委,李一鳴任副大隊長,李雨山任第一中隊長。1月19日,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梁弘道大隊被編為第二支隊第四大隊。2月初,隊伍在南巢被打散,大隊長梁弘道犧牲,副大隊長李一鳴逐步收編潰散人員近100人,與二支隊第三大隊重新組合成一支約160多人的隊伍。隊伍剛成立即受命向群眾基礎薄弱的茂西地區進軍,在木坑塘村被敵重兵突襲,部隊損失慘重,李雨山負傷。
????李雨山負傷突圍,幾經曲折回到家鄉,李雨山到廣州灣尋找黨組織,收容部下。在黨的領導下,李雨山在茂、化、梅地區堅持隱蔽斗爭,全力恢復黨、群組織。1947年,李雨山任茂(名)化(州)吳(川)梅(菉)邊區工委委員、茂化梅邊區區委書記及邊區區長。李雨山重視發展黨員,他經常教育黨員“大丈夫流血不流淚,受死不受辱”,要有革命氣節和自我犧牲精神。李雨山也用生命實踐了他生前的箴言。
????1948年2月11日,已奉命撤離原地的李雨山得訊,國民黨在東上嶺村捉了30名男青年,聲言要全部殺掉。李雨山部署其他人轉移,他與李雅南手槍隊留下來營救這30位青年。他三度深入虎穴龍潭,到鄉長李耀東的家交涉保釋這30名青年。狡猾的敵人探知李雨山的撤退計劃。第四天,30名被捕青年雖然被釋放了,但李雨山他們卻在坡兒尾村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中。李雨山指揮大家分頭突圍。已經突圍沖出村邊路口的李雨山突然想到還有一些重要文件未收藏好,于是又迅速奔回村內。當他處置好文件,再度從原方向突圍,沖到頓流村的一個荔枝園時,卻被前面一條小河攔住了去路。包圍過來的一路敵人在雞籠嶺上架起機槍向他掃射,李雨山腿部中彈。他深知自己無法走脫,就拿過犧牲戰友的手槍,連同自己的兩支手槍一字兒擺在面前,沉著、鎮靜地向敵人射擊。當他打完一支槍的子彈時,就把手槍零件拆開,扔到小河里去,接著又拿起第二支手槍繼續射擊。第二支手槍子彈打完了,又把零件拆開扔掉,繼續拿起第三支手槍射擊。這樣直打到第三支槍剩余最后一發子彈,然后,視死如歸,不慌不忙地用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扳機,飲彈存節。1983年9月,李雨山被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李雨山雖已遠去,但他的精神不滅,他用熱血鑄就了永遠的歷史豐碑!”上嶺村干部感慨不已。他們告訴記者,沒有無數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和貢獻,就沒有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革命老區建設好,就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上嶺村是有著厚重紅色基因的革命老區,該村將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搶抓發展機遇,實現鄉村振興。
????村干部對記者說,上嶺村未來將繼續發揚“敢為人先、愛鄉愛家”的老區精神,將李雨山烈士百折不撓、勇于犧牲的精神內化為戰勝各種困難的堅定信心,近期將籌建紅色革命展覽館,計劃將上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入館展覽,同時將加強對紅色故事的保護和挖掘,以紅色文化為載體,讓周邊群眾更了解歷史、銘記歷史,推動紅色基因傳承,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繼往開來,引導村民和鄉賢共同將上嶺村建設得更紅、更美、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