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尾村村貌。
日前,記者走進吳川市塘?鎮江尾村,沿著8米寬的江尾大道前行,一路三角梅開得正艷,在高高的太陽能路燈及一棟棟小洋樓的映襯下,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據了解,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中,該村立足本土特色,通過鄉賢引領,整合資源,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幸福家園。

江尾村美麗的村道。
“水浸村”蝶變“魚米之鄉”
江尾村位于塘?鎮東南面,是龍安村委會下轄的一條自然村。該村背靠蛤蟆嶺,村邊有龍安河流過,屬于低洼地帶,之前河道又淺窄,所以洪澇災害時有發生,大大影響了村民的收成。
水,不僅僅給自然生態帶來巨變,也給社會生態帶來了巨變。江尾村幾代人都曾為水發愁,擔心田里的稻谷,擔憂水浸村,房屋會不會被水沖倒。有年邁村民猶記得當時情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當水浸村,顆粒無收,都是靠國家分發的救濟糧解饑。”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該村一直致力改造河道,特別是2009年,在外出鄉賢的大力資助下,該村再次進行河道改造,終于解決泥沙淤塞河床,水流不暢,容易造成水災的問題。河道治理給江尾村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那潺潺的河水灌溉著綠油油的農田,舉目蒼翠,水稻似毯,瓜果琳瑯,香飄四季。由往昔的“水浸村”到如今的“稻花香”,江尾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多年以來,該村鼓勵村里的青壯年外出謀生,一來拓寬和增加各自家庭收入;二來也讓年輕人接觸外界文明,然后返鄉反哺家鄉建設。如今,該村村民基本住上小洋樓,家家戶戶有電視機、熱水器、電冰箱,大部分家庭還開上小轎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村民正在曬稻谷。
鄉賢引領美麗新農村建設
作為一個革命老區村莊,在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該村也不甘落后,同樣體現出了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近幾年來,該村立足實際、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凝集村干部及廣大外出人員的智慧和力量,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新路子。
該村村干部龍茂貞告訴記者,十多年前,江尾村村中雜物亂堆放,牛棚亂搭,污水橫流,很不雅觀。為了搞好村內環境衛生,建設美好家園,外出鄉賢出資2000多萬元,先后建起環村路、文化廣場、排污設施等,使該村的新農村建設邁上新臺階。
“2公里多的環村路,是江尾村的一道靚麗風景。每天早晨或者傍晚,大人、小孩都在這里跑步、散步,甚至鄰村的村民也會過來。”龍茂貞說,特別是環村路兩旁都種上了荔枝、龍眼、樹菠蘿等果樹,每到收獲季節,百果飄香,村民們共同分享著豐收的喜悅,溫馨又熱鬧。
近年來,該村還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投工投勞搞好村莊衛生。同時,建立了村民“門前三包”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村民自覺配合清拆廢棄房屋、豬欄等建筑,干部包干包片黨員包組,進行網格化管理,不斷提升村容村貌“顏值”。
此外,該村民風好,村民遵紀守法、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村中誰家有困難,大伙也是樂于幫助,共渡難關。近年來,該村還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利用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組織新春籃球賽、乒乓球賽等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增強群眾凝聚力,新風新事層出無窮。
憑著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江尾村人在打拼中摸索出一條條致富路,又先富帶后富,“飲水不忘掘井人”,反哺家鄉,齊心協力共同建設美麗家園,過上了文明富裕的幸福生活,先后被評為“湛江市衛生村”“湛江市文生態明村”等,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