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在雷州市白沙鎮北界洋村的農田里,一支機械化隊伍進行忙碌作業,對一茬茬秸稈進行打捆離田回收綜合利用。與以往焚燒處理產生污染不同,作業機械以高科技“點草成金”,提高秸稈綜合利用價值,變廢為寶讓群眾增收、助力脫貧,令當地農民眼前一亮。
現代化機械產出“秸稈蛋”
這支隊伍,是來自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駐點扶貧村那毛村的雷州牛車水牧業有限公司秸稈回收作業隊。當天,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組織開展了“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現場觀摩會”。
記者在一大片收割完水稻的農田里看到,數輛現代化機械的“大家伙”不停穿梭,嫻熟展示了摟草機摟草、打捆機打捆離田等技術操作,對收割后的秸稈不停來回作業。隨著轟隆的聲響,每臺機械每隔一段距離,尾部都會“產下”了一只只巨大的“秸稈蛋”(如圖),每只“蛋”高1.5米、寬1.5米,重500多市斤,吸引眾多村干部、農民朋友圍觀和嘖嘖稱贊。

“往年,這里的農民朋友對水稻秸稈大都是付之一炬,這樣既會產生大量濃煙污染環境,也容易引發火災,威脅生態環境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那毛村第一書記彭彬介紹,“其實水稻秸稈可以用作喂養牛羊的粗飼料,也可用作全價飼料的必要添加物加以利用,市場需求量巨大,經濟效益顯著。雷州牛車水牧業公司利用這些特點對水稻秸稈進行回收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是群眾的福音。”
響應環保號召助力脫貧
據了解,在省農業農村廳駐雷州市烏石鎮那毛村扶貧工作隊的指導下,憑借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技術支持,雷州牛車水牧業公司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投資引進了國際農機知名品牌的圓捆打捆機、割草機、摟草機等組建了作業服務隊,進行系統性的水稻秸稈打捆離田作業,回收秸稈進行飼料化處理。
在回收秸稈的同時,該公司計劃從銷售秸稈飼料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對農戶進行一定的補助,讓農戶共享回收秸稈帶來的經濟效益。既響應了環境保護工作的號召,也為脫貧攻堅出了一份力,并且給公司找到了發展機遇。
“我們的稻田收割完后,都樂意讓雷州牛車水牧業公司對秸稈進行回收綜合利用,”白沙鎮石頭村曾妃宏、蔡德開等農戶告訴記者,這樣農戶可以增加收入,而且避免了燃燒秸稈污染環境,對大家都有好處。石頭村干部曾才時告訴記者,這項舉措很受群眾歡迎,目前該村有600多戶群眾1800多畝稻田與該公司合作。
讓秸稈從田間來回田間去
依托省農業農村廳行業幫扶資源,省農業農村廳駐那毛村工作隊積極整合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社、土肥推廣部門、科研單位等單位的資金、設備、土地以及技術資源,以“產學研”為合作模式,引進國內外先進秸稈機械化離田回收設備,融合農機、農藝及互聯網技術手段,以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為綜合利用目標,大力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扶貧。
在貧困村那毛村,目前初步建立了雷州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基地。其中,秸稈綜合利用示范車間1500平方米,引進了國內先進秸稈飼料生產設備1套,年生產秸稈草料1萬噸以上,不僅有效提高雷州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減少周邊鎮村秸稈焚燒現象,改善生態環境,而且帶動多戶貧困家庭通過收集秸稈賣給秸稈廠、培訓成為秸稈機械化離田機手、直接應聘秸稈廠相關崗位等途徑實現了就業增收,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顯著。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于俊紅介紹,秸稈回收后可以直接作為牛羊等反芻動物的飼料,也可配合其他原料青貯發酵做青貯飼料,牛羊消化后糞便發酵有機肥,實現秸稈“過腹還田”,促進秸稈從田間來、回到田間去,形成綠色循環的模式。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每畝稻田可以回收秸稈約400斤,而目前畜牧行業對秸稈的收購價格在600元/噸左右,進行秸稈回收綜合利用,將為農戶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