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決不落下一戶一人,148戶貧困家庭548人已全部幸福脫出幫扶名單!”11月8日,記者從徐聞縣了解到:這是該縣和安鎮公港村黨總支交出滿意的答卷。其依托“靠海吃海”優勢,堅持黨建抓產業促脫貧,以技術為核心,充分利用“e時代”網絡科技信息手段,解決對蝦養殖、銷售等難題,將對蝦養殖業打造成幫扶致富的“龍頭”產業,努力“e”出公港海島的好生活。

智產優質對蝦,村民喜收豐碩成果。
????技術、人才雙下,養殖難題迎刃而解
????據悉,公港島土地面積6.88平方公里,毗鄰富饒海域,水質營養豐富,養殖面積將近4000畝,養殖條件極佳。但與其他魚類品種養殖方法不同,對蝦的養殖對技術極其講究,這是困擾著養殖戶的最根本問題,即使是當地較有名氣,有著十多年養殖經驗的養殖戶陳周農此前也束手無策。他曾試投過一批蝦苗養殖,但因為技術缺乏,導致蝦苗病害頻發、養殖成功率持續下降,收益甚微。因此,公港的養殖戶過去對對蝦的養殖興趣逐漸減少。
????面對對蝦養殖難,脫貧致富問題遲遲不能解決的困境,公港村黨總支集思廣益,攻克難題,積極籌資44萬元建設村助農服務綜合體,努力對接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引進對蝦養殖技術,利用潮漲潮落自動排灌的自然優勢,轉變養殖模式,改為“小塘養大蝦”,大大地提高了養殖成活率,對蝦產量也逐漸增加,給對蝦養殖戶帶來了信心和底氣。
????解決了技術問題,公港村黨總支開始著手在人才、經營方面下功夫。其立足“村社共建”目標,注重人才引進和培育。通過協調和安鎮供銷社,為新成立的徐聞縣公港海產品專業合作社輸送、培養高技術年輕骨干,配齊高水平專業人才隊伍,組織跨地學習交流。同時,發揮黨員帶頭作用,通過黨員干部帶頭搞調研,走進蝦塘收集蝦農意見和困難,及時解決蝦農反饋的實際問題,打造一支有技術、善管理的團隊。

公港村對蝦交易繁忙。
????品質、銷路齊開,銷售渠道豁然開朗
????公港村黨總支堅持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以“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為抓手,凝心聚力在對蝦的優良品質和銷售渠道上下功夫,打造對蝦成為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美食之一。
????其依托“村集體+供銷社+合作社”共建經營性項目,充分發揮合作社打響品牌的主渠道作用,做到產前水體檢測監測,產中跟蹤服務,產后統一銷售、統一回購,統一包裝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值,力抓“公港對蝦”出優品。
????還運用“網絡+消費扶貧”促銷勢頭,積極打造物流配送、電商運營暨代購代銷及農村青年創業孵化等一體化服務平臺,以及利用農業博覽會、東西部扶貧協作供銷聯盟和湛江—佛山產銷對接促進會等促銷平臺,組織村專業合作社參展,促成社區團購平臺到村采購扶貧產品,通過“網商”促使對蝦首批往外銷運400多件,銷售額近15萬元;主動創新“蝦農—電商運營—消費場所”銷售模式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創業,有效帶動了20多戶具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通過門前養殖對蝦創業增收,解決了“無資金、無資源、無技術”的貧困戶難以脫貧的困難。
????公港對蝦養殖合作社帶頭人朱雁飛在捕撈蝦時說:“我們的對蝦質量優,每斤價錢賣得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塊到兩塊,并且一畝蝦田能增收200到300斤,也就是能增加6000到7000元,豐收的感覺真棒!”

公港村黨總支創建電商網點、水產養殖服務站,為群眾運營促銷。
????現場、遠程互補,智慧黨建引領未來
????據介紹,公港村委會882戶4400多人生活在同一個海島,傳統主導產業為對蝦養殖,且與現代養殖相比,存在著管理不科學、技術不過硬的缺陷。
????對此,該村黨總支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指導相結合,善用“沃視通”智慧黨建平臺強化幫扶工作,以“本地+遠程”方式了解掌握外出打工的貧困人員具體實情及實行村黨員干部包片聯系本自然村貧困戶的“一跟到底”方式。尤其在村民養蝦落后時,加強聯系協調助農服務綜合體和專業合作社的骨干人員,以黨員干部帶頭規范試養新品種的方式為村民提供新品種的養殖技術,不斷促進村民養殖技能;以黨建引領織密織好脫貧致富的“智慧網”,連接到村到戶到人,努力把村級供銷社真正打造成“撤不走的工作隊”;以黨建幫帶助農,夯實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基礎,扎實推動黨員干部聯系村民“1+1”幫帶管理模式,不斷將新養殖技術以“教學做”三者融合深入推廣,使得村民人人都是對蝦養殖能手,從“靠天吃飯”到“靠自己一技之長”走出“公港優品蝦島”產業發展模式,對蝦“上網”,“e”出全島村民的幸福好生活。
????據了解,今年以來,公港村通過黨建引領產業帶動390多戶養殖戶銷售對蝦超過4萬斤,產生收益180多萬元。目前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由幫扶前的3萬多元增加到32.9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643.8元,有勞動力貧困戶每年人均收入由幫扶前不足4000元增加到15826元,已超出貧困村、貧困戶退出的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