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煩惱,買房后鑰匙剛到手,各類裝修公司、商品推銷的電話就打過來了;或者是莫名其妙就接到各類廣告推銷電話,常常不堪其擾……你是否想到,你的個人信息可能已被泄露了。
????近日,麻章法院審結了一宗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案件,一男子利用網絡平臺販賣個人信息非法獲利15萬多元,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55000元。目前,該案已經生效。
????案情回顧
????據了解,被告人張某為獲得非法利益,在網上出售社交應用程序“陌陌”的實名賬號,其注冊陌陌賬號后,通過他人使用非法技術手段利用公民個人信息對陌陌賬號進行實名認證,再將已實名認證的陌陌賬號連同認證所需的公民姓名、身份證號碼等信息通過微信、QQ發給買家,每個賬號收取40至160元不等。經統計,自2019年起,被告人張某利用QQ、微信共賣出5227個實名認證的陌陌賬號,違法所得共計人民幣151345元。
????法院判決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人張某向他人出售公民個人信息,違法所得達人民幣151345元,情節特別嚴重,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告人張某歸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當庭認罪,愿意接受處罰,對其可以從輕處罰。根據被告人張某的犯罪事實、犯罪性質、情節,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張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55000元。
????法官說法
????我國刑法明確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當下,人們享受數據信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個人信息被泄露的風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不僅嚴重危害公民信息安全,其背后的買賣產業鏈也會引發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犯罪,甚至會與綁架、敲詐勒索等犯罪活動相結合,給社會造成很大危害。如何更好地規避信息泄露風險,已經引起各方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