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湛江晚報日前推出系列報道《尋訪抗戰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吳川人民抗戰故事引起讀者關注。近日,記者在熱心讀者的帶領下前往吳川市吳陽鎮那蒙村白沙崗尋訪抗戰故事。根據《吳川縣志》記載,1941年深秋曾有兩架日機墜落在那蒙村邊的白沙崗,飛機陷在沙中,那蒙村群眾及吳陽中學學生曾參與生擒日機飛行員。時光匆匆流過,當年的白沙崗現狀如何?記者重走舊地。
村民智擒侵華日軍飛行員 齊心協力設法避過一劫
近日,記者與民間抗戰史研究者退休老師梁杰一起驅車奔赴吳陽鎮那蒙村。那蒙村68歲的退休村干部陳坤把記者帶到當年事發的那片白沙崗。
觸目所及皆是又白又細的沙子,記者赤腳走在上面,很是松軟舒服。在白沙崗的附近,從1996年起經營著一間大型的養鴿場。“這么多年過去了,這里的沙子還和當年一樣,還是這么白!” 陳坤說,他以前曾多次聽該村參與生擒日機飛行員的凌德志老人(早幾年已過世)等老同志講起那段往事,對抗日戰爭時期兩架日機誤降該村白沙崗一事較為了解。1941年農歷十月初八,村里的凌德志等人吃過午飯,隨后到白沙崗附近的禾田里收割。下午3點,他們忽然聽到一陣響聲“轟——”,不約而同地轉頭一看,在白沙崗厚厚的白沙中間斜斜地栽著一架日式戰斗機!村民們馬上放下手中活,前往看個究竟。大概過了幾分鐘,不遠處又飛來一架日機。日機在白沙崗上空來回盤旋,沒過一會,也像醉漢一般栽到離已墜戰斗機約200米處的白沙地上。當時,村民們猜測,日本人應該是把平整的白沙崗當成飛機場了。
那蒙村很多群眾及附近吳陽中學的學生都聞訊趕了過來,遠遠地觀看。兩架日機里各有一名日本飛行員,過了一會他們從機內爬出來。這兩名飛行員自知機陷沙中,身受包圍,難以逃脫,便把機上的餅干、牛奶分送圍觀各人,用生硬的普通話請求幫忙推動機身起飛。群眾和學生都不愿意。該村一位群眾想趁機奪走飛行員的槍,但被飛行員發現并用槍柄打傷。這時,一名飛行員叫村民進村取門板。群眾便趁機將其誘入村中,再把他生擒捆起來,并繳了他的手槍。
沒過多久,梅菉自衛隊百多人趕到,向橫倒在地上的敵機開槍掃射。另一名飛行員慌忙逃到該鎮較場、阿拉村交界,躲在一個稻草堆中,最后被擊斃。那名被生擒的日機飛行員,則被連夜解送至吳川縣政府轉解省政府處理。過后,那蒙村群眾意識到日軍可能會來“尋仇”,當晚急忙用樹枝掩住還沒來得及清理的墜落日機。
果然,次日一早,群眾發現該村附近一帶上空有數十架日機來回盤旋多時,隨后又一架架地往海南方向飛去。陳坤說:“幸好,村民機智,反應及時,救了自己和村子,否則那蒙村當時肯定會遭受到無情轟炸。”
當年全國多家報紙報道此事 吳川機智中學生受表彰
民間抗戰史研究者梁杰告訴記者,他也多次聽說過當年兩架日機陷落那蒙白沙崗一事,并搜集過這起事件的相關史料。《吳川縣志》也有對該事的記載。
“2015年9月,時年92歲、居住在臺灣的倪文達曾在羊城晚報發表《中學生智擒日軍飛行員》一文,說起了這起事件。”梁杰老師說。倪文達1941年在吳陽中學正讀初三,11月26日下午2時許,聽到“兩架飛機在那蒙村外沙灘降落了”的消息后,倪文達等幾個年齡大些的,不約而同地向距離學校兩公里遠的降落點跑去,遠遠就看見沙灘上停著兩架日本飛機。圍觀的鄉民越來越多。其中一名飛行員以小筆記本寫“吳川”兩字向倪文達詢問,倪文達回復:“廣州灣。”
因兩地毗連,日本飛行員信以為真,又問“電報局?”倪文達故作天真之態,胡亂指說有,在旁的歐姓同學也比劃手勢說有。他隨即示意要倪文達他們帶路前往。學生們掩蓋興奮,領著他離開墜機,等待時機下手。步行到田畦間,日本飛行員突然伸手往褲袋里掏。學生們以為他要拔槍,非常緊張。結果,他掏出來的是手帕,抹掉額頭的汗水。
此時,該校時任教務主任林應鑾趕過來將一把三號左輪手槍交給另一位同學拿著用以自衛。走到上郭村吳家祠前,學生們認為有利時機已到,于是大喝一聲,同時向日本飛行員撲過去,抓手的抓手,抱腰的抱腰,他也沒有抵抗,只是嘰里咕嚕叫了幾句。
村民看到學生們的舉動立刻上前幫忙。該飛行員被擒后曾取筆寫道:“井上一飛曹,鹿兒島人,廿五日由臺灣到廣州。今飛海口,天陰,能見度差,迫降。”吳陽中學校長李元甫自外急急回校,讓大家趕快將俘虜押解到附近的吳陽警察分駐所。第二天,這日本飛行員被解送化縣駐軍一五五師轉解上級處理。
倪文達文中還介紹到,1942年2月13日,全國各地報紙均引用“中央社重慶十二日電”以頭條新聞刊出《中學生智擒敵飛行員,教育部傳令嘉獎》的報道。而繳獲的飛機,后經桂林軍隊派員拆解,說是一架零式戰斗機(太平洋戰爭初期是美軍戰機的克星),性能甚好,兩翼所裝的機關炮是剛出廠的。
珍愛和平 時刻警醒不忘歷史
據梁杰老師研究,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機侵擾梅菉、吳川黃坡等地數百次。1941年至1942年間,日機侵襲最為頻繁,空襲警報,往往一日響數次,個個人心惶惶,寢食不安,家家扶老攜幼,逃避郊外。日機的狂轟濫炸,造成吳川大量群眾死傷,給無辜百姓留下永久的痛。
雖然七十多年過去了,但那蒙村老一輩的村民記憶猶新,而年輕一輩也對此事耳熟能詳。“我小時候就聽村里老人講過敵機誤降白沙崗,村民和學生智擒日軍飛行員的事。日本飛機殘骸上的小金屬片,聽說當年村里還有人拿來做成戒指呢。”那蒙村青年阿輝對記者說,村里很多年輕人都聽說過這件事,也從中接受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大家的愛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提醒我們在往后的日子里要愛國、為國。”阿輝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一定要銘記這段歷史,珍愛現在的和平,共同開創未來。
“記住歷史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憂患意識,堅持奮斗不懈!”梁杰說。直到如今,防空警報每年都會定期拉響,警報聲響徹城市上空,讓人警醒。
正在交談間,一群白鴿撲棱著翅膀飛過白沙崗的上空。梁杰老師感慨道:“白鴿象征著和平,真沒想到當年侵華日機失事的地方,如今會有這么多白鴿飛過,希望我們都能珍愛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