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一行走進吳川市振文鎮獨竹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立在村口的“獨竹大道”牌坊,歡迎客人。沿著獨竹大道驅車而行,平坦寬闊的路面、精致氣派的小洋房、熱熱鬧鬧的校園······還有幾戶村民正忙著整理院內的花花草草,仿佛走進了一幅美麗的鄉村新畫卷。

????風景如畫的獨竹村。
????憶往昔,那些光榮歲月
????獨竹村毗鄰振文鎮圩區,是一條革命老區村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該村涌現一批革命志士,紅色故事廣為流傳。
????1926年,南路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黃學增、朱也赤等,先后來到獨竹村發動革命,建立黨組織,發展了潘宏才、潘明德等一批黨員,開展革命斗爭。特別是曾參加過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共產黨員李士芬,返家開展革命活動,并長期以獨竹村作為據點,組織吳川農民自衛軍舉行武裝斗爭。不幸的是,其在該村“應善堂”召開的一次重大決策會議時,被告密而遭受鄉兵包圍伏擊,最后突圍到村后木棉江堤時,不幸被捕,三天后,在黃坡慘遭殺害。還有潘宏才、潘明德、陳忠興等人先后被捕,潘煥南還在戰斗中犧牲;潘明德坐了2年監牢,差點也被殺害。
????1938年,陳信才、張德欽等人又先后來到該村開展宣傳、發動抗日,重建黨組織,成立抗日救亡地下軍。1943年,獨竹村一批抗日聯防隊員,參加了吳東北區聯防大隊,與反動派一直斗爭到解放戰爭。
????獨竹村人在那段烽火中的流光歲月,為國家和人民,拋家棄業,投身革命,做出較大的貢獻,后被吳川市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區村。

????文化樓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場所。
????靠勤奮,貧困村變身小康村
????獨竹村人口有2800余人,幾乎家家戶戶住小洋樓,一幢幢、一排排,成為獨竹大道最美的風景線。
????“有女不敢嫁獨竹,一日三餐挨稀粥。”村干部黃金瑞告訴記者,以前他們村很窮,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前僅有132戶600多人,土地貧瘠,作物難以耕種,有些村民到外村租地耕種,很多村民都是靠救濟糧過日子,住茅草房、坭坯屋。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獨竹村擔沙改土、平整土地、大搞水利建設,種植黃麻,生活有所改變。“當時黃麻獲得高產,曾經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獎狀,大豐收時,我們村種植大戶王安華還得到時任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合影留念”,話語間,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春風的鼓舞下,獨竹村人發揚敢闖敢干、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有些村民到廣州附近打石、開石場;有的村民收購廢鋁舊鐵;有的村民收集廢輪胎,加工成膠制品銷售;有的經銷汽車輪胎等,慢慢地摸索出致富路,先富帶后富,村民陸續走出家門穿州過省,走南闖北,共奔致富路。
????“如今,獨竹村人大部分集中在廣州做汽車精品零件生意,尤其是天平架及永福路兩條街,幾乎都是我們村人開的汽車精品商店,還有村民把自己的生意做到國外去。”黃金瑞說,1987年,獨竹村還建有水洗羽絨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1000多萬元,上繳稅收20多萬元,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村中還有一間輪胎廠,年上繳稅收達10多萬元。
????一棟棟精致氣派的小洋房,一座富甲一方的村莊。據悉,現在該村村民過百萬元資產的約120余戶,過千萬元資產的17余戶,超億元有7戶。每到逢年過節,該村停滿寶馬、奔馳、勞斯萊斯等豪車,自成一景。

????獨竹小學嶄新的教學樓。
????思甘苦,譜寫新農村新篇章
????一段段流光歲月,洗滌了獨竹村的落后與貧困,如今的獨竹村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當地的美麗村莊。
????“那些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發家致富了也沒不忘記建設家鄉。他們每年都會給村里捐資辦公益事業。”村干部王超宏說,1992年,該村集資120萬元修筑多條硬底化道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鄉賢還為村莊安裝自來水、訂閱黨報,讓村里各種基礎建設不斷完善。“我們獨竹村是全鎮最早用上自來水、程控電話的村莊。”
????富裕起來的獨竹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不斷地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美化村莊環境,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1997年投資10多萬元解決農田水渠硬底化,同時為確保外出務工經商戶的土地不丟荒,有人代耕,有人管理,有人收割,所以當時全村一造余糧有五六萬斤,一年超10萬斤,成為余糧村。1999年集資60萬元修建村口牌樓,建立衛生公廁,垃圾池和地下排水道;2000年投入資金50萬元整治村內水塘并綠化美化,村內及環村公路等;2001年集資70萬元完善村內公路硬底化;2006年投入資金建垃圾池2個,并建立衛生長效機制,專人清理、收、運垃圾。
????該村鄉風文明,尊師重教。1993年,獨竹村就建立了獨竹小學,先后兩次投資70多萬元改善教學設施,并在吳川市農村小學中第一個安裝電腦教學平臺。該村還建起了三個燈光球場和一個網球場,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此外,該村2000年集資12萬元建立“扶貧助學愛心基金”,激勵村中學子奮發進取,人才輩出。
????憑著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獨竹村人在打拼中摸索出一條條致富路,有先富帶后富,“飲水不忘掘井人”,反哺家鄉,齊心協力共同建設美麗家園,過上了文明富裕的幸福生活,先后被評為“湛江文明單位”“湛江市文明小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