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發儀式上,成功(左)向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贈送畫冊。
日前,我市紀實攝影家成功的作品《宅家抗疫速寫日記》出版,并在中山市舉辦的全國紀實攝影人戰疫成果與交流活動——“時代的觀看 抗擊新冠疫情紀實攝影的使命與擔當”開幕式上首發。
《宅家抗疫速寫日記》收錄了成功在1月25日至4月4日創作的速寫190多幅,多維度多方位反映“中國戰疫”。《湛江晚報》為其開專欄《抗疫速寫》,刊登了50多幅作品,其新穎、系統、密集的“日記體”記錄方式引發關注,被稱為是“疫情之下,有視覺跨界的當代藝術探索”。讓我們翻開《宅家抗疫速寫日記》,解讀作者與作品。
疫情之下的角色轉換
成功是湛江一位紀實攝影師。2020年春節假期,他原計劃和家人一起去柬埔寨旅行,這時,武漢疫情引起了他的關注,觀察了兩天之后,感覺問題越來越嚴重。他隨即召開家庭會議,決定取消出國旅游,然后到附近的超市購買生活物資,包括口罩。
很快,武漢封城,國家號召廣大群眾盡量少出門,居家抗疫。成功每天守著電視新聞,刷著微信,關注著疫情動態,心情也隨疫情發展而波動。無論是之前當新聞干事還是后來當紀實攝影師,他已經習慣了在現場記錄事實,而疫情之下,他無法抵達現場,只能在家中隔著電視屏幕關注,心里奔涌著表達的欲望。
大年三十這天,他收到了繪畫啟蒙老師陳白水先生的新年祝福,并傳來一個喜訊:兩人40年前合作的一幅畫獲得了家鄉“建國70周年文藝作品十佳美圖獎。”這一意外的喜訊,喚起了成功再拿畫筆的沖動和決心。老師也鼓勵他“畫筆別擱下了,繼續畫吧。”
這一刻,成功找到了表達的出口。是啊,只要是戰士,無論手握任何東西,都會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
“紀事:1月23日,武漢封城。1月25日是中國傳統春節,昨日累計確診已經達到1287例,比前天多出457例,增速驚人。”這是《宅家抗疫速寫日記》的第一篇,速寫畫面是三位醫務人員正在搶救患者,速寫說明寫著:22日,武漢已經有15名醫務人員感染。
這幅速寫畫在包裝袋的一張牛皮紙上,拉開了成功居家抗疫日記的序幕。
《湛江晚報》開專欄連載
居家抗疫的日子里,成功白天看電視新聞和前線專題報道,把事件發展的節點、重大事件和輿情熱點記錄下來;晚上思考,次日清晨動筆。每天都畫40分鐘左右,有時一天畫好幾幅,其余時間就是看電視。從1月25日至4月4日,三個多月的時間,他完成速寫190多幅!
1月26日,全國各地醫療救治隊馳援武漢;1月27日,亞澳美歐11國超30例確診,多國計劃從武漢撤僑;1月28日,火神山、雷神山日夜加班加點建設;1月29日,全國各地社區防疫戰役全面展開,基層警察和社區工作者、志愿者成為中堅力量;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冠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月31日,90后醫務人員推遲婚期上一線抗疫;2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10家商戶因哄抬口罩價格被查處;2月2日,火神山醫院完工,開始接診,1400名軍隊醫護人員承擔醫療救治任務;2月7日,李文亮去世;2月8日,山東海南大量蔬菜供應疫區……
一幅幅速寫以時間為經線,以人物和事件為緯線,通過簡潔的畫面,有力的線條,準確而迅速地告知重要信息,組成了一個連續性、多角度、多方位的中國抗疫的紀事。疫情期間,眾多以抗疫為題材的作品如雨后春筍,百花齊放,而像成功以連續性的作品組成宏大敘事的卻并不多見。最初,他把畫的幾幅發在朋友圈,引起了同行和媒體的關注,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網絡平臺、《廣州日報》、《中國藝術報》等先后作了報道,《湛江晚報》第一時間向他遞出“橄欖枝”,很快,成功《抗疫速寫》以專欄形式在《湛江晚報》連載。
“成功能寫能畫,關于疫情期間藝術家的使命與擔當,他寫出了多篇極具份量的思考文章,分別刊發于《人民攝影》報的頭版頭條和其學術專版的頭版頭條。其戰疫宅家的速寫繪畫作品更是令人敬佩,簡約流暢的線條,勾畫的是敬意、是熱血、是激情、是力量,是攝影家以筆代鏡反轉其內心影像的表述,抒懷對抗疫前線工作者的真切關愛和無限敬仰。”廣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李潔軍說。
“雖然因為疫情宅在家中不能上最前線,但他迅速以戰斗姿態調整了戰位,及時把手中的相機更換成了畫筆,面對滾動播報的電視疫情新聞,將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影視場景轉換成線條簡潔、剛勁有力的畫作,完成了一次攝影家的視覺轉換。”國內著名攝影教育家黎明如是評價。
用作品踐行使命擔當
成功一手拿相機,一手拿畫筆,有著25年軍齡的他,一直堅信有文化擔當的紀實攝影師應該用作品描繪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在《宅家抗疫速寫日記》出版前,他一直用相機記錄和拍攝雷州半島的海岸、村莊。“雷州半島文化充滿神秘色彩,讓人著迷。”他以一名資深新聞干事的眼光,發掘雷州半島豐富多彩的人文歷史,并用鏡頭記錄下來,如東海島人龍舞、太平儺舞、雷州的雷文化……其中,三個專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民俗攝影協會主辦的“人類貢獻獎”年賽,在百多個國家巡展。
湛江有漫長的海岸線,海洋文明孕育著雷州半島,為了更好地探索和發現半島遺存,他曾用8年時間做文化調查,沿著海岸線拍攝了兩遍,給118條村莊留下了豐富的影像記錄資料。徐聞的珊瑚屋,包宅村和金土村的長壽老人,硇洲島制作龍蝦標本的聾啞人,邦塘村、蘇二村、廬山村的古建筑以及背后多元文化的融合……這片紅土地有太多新鮮有趣的人和事,他看見、他發現、他記錄,并在國家、省級以上媒體發表了上百個專題。
他的作品主題深刻,寓意深遠,其中《漁夫的記憶》《夢,讓艱辛與幸福同行》分別入選第13屆、第15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并獲優秀獎。《漁夫的記憶》還于2013年攬下廣東省魯迅文學獎(藝術攝影類)。此外,他憑著一批批紀實攝影作品,獲得廣東省第三屆十大攝影家稱號(紀實攝影類)。
作為一名時代的見證者,成功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