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赤坎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日前啟動了2020年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傳承保護工作。
據悉,赤坎調順網龍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始于明朝,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網龍的傳統制作采用麻網、竹木、草葉、繩纜等原材料,經繪圖、扎架、編織、連接、貼樸、合成等項工序。即先用竹篾為龍頭、龍尾、龍角扎架,取經染色的稻草、厚紙貼樸龍腮、龍鼻、下頜,細麻做須,木球作龍眼,竹板雕作龍牙,繩纜擁扎龍脊骨架,漁網拼接相連作龍身,大塊椰葉、莞草編扎龍尾,并在篾籠中間插竹桿作龍把。傳統大網龍長25—30米,小網龍長15—20米,約9—15個把位。
調順網龍已于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直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傳承得到了有效保護。今年7月30日,赤坎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帶領區非遺辦等相關人員到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傳承基地,開展尋訪調順網龍之系列走訪活動,包括與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交談,調研調順網龍龍具存放庫等。
據介紹,調順網龍今年的傳承保護工作主要圍繞四方面進行:尋訪聯絡更多傳承人,梳理其傳承譜系脈絡;進一步收集視頻素材、文字、圖片等相關資料;拍攝、整理編輯數集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和傳承技藝記錄短片;加強對“調順網龍”的研究和宣傳推廣,擴大其影響力,營造良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