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川田坉村的美麗村貌。 記者 劉冀城 航拍
住“五好”村莊,留一品鄉愁。近日,記者走進吳川市吳陽鎮田坉村,發現該村周圍河水環繞,綠意盎然,樓房林立,規劃整齊,呈現一派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不勝收。
勤勞開荒 圓“寶島”夢
田坉村是吳川市吳陽鎮那郭垌行政村下轄的一條自然村,地處吳陽及黃陂交界處,毗鄰325國道、北距吳川市區12公里,又位于鑒江下游,水源發達,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由于該村從高空俯瞰狀若島嶼,當地村民美其名曰“小寶島”。
“這里本是一片荒地,四周為鑒江支流所繞,慢慢地發展成物產豐富的‘小寶島’。村中至今已有500余人。”村民姚永全說。
閑坐在自家門口白發鬢鬢的老奶奶說:“小時候家里雖然窮,但餓不著,因為有小江河,可以捕撈,有田地,可以耕種,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現在我們過得更好了,年輕人奮發有為,我們老一輩可以安享晚年。”
據悉,20世紀80年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田坉人憑著敢闖敢拼的干勁,倚借交通便利的優勢,辦起吳川較早的果蔬集散基地——南方果菜購銷站,并創出湛江最早出口香蕉品牌之一的“南方牌香蕉”。村中培育出來的“8818”、巴西蕉、小米蕉等品種遠近馳名,不但遠銷東北三省及西北等地,更為該村贏得了“香蕉之鄉”美譽。
敢于創新 率先致富
早在20世紀90年代,田坉村就創造出“公司+農戶”的先進產銷模式,1996年,該村就已實現人均20000元年收入水平,成為農業特色村中的典型。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該村較早實現了良好的居住環境,“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幾代人的記憶。
“1993年,我們村就買了30部電話,當時電話是9000余元一部;還有電視,在那個年代,尤其是在鄉下,那是一種稀罕物件。”村民腰包鼓了,不僅改善自家生活環境,還紛紛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成功打造了“規劃建設好、綠化美化好、空氣水質好、公共服務好、社會風尚好”的“五好”生態宜居村莊。
該村致富的秘訣是敢于創新,敢于突破傳統的生產模式。據悉,當時有些村莊一直種植水稻,而田坉村因地制宜率先種植香蕉。在村民努力下,“南方牌香蕉”在這個僅有幾百人的小村莊誕生,這也是湛江最早的香蕉品牌之一。
作為“果菜購銷站”總經理的姚永全,與村民到全國各地學習先進的市場模式和種植經驗,意外發現北方市場的香蕉竟賣到兩元一斤。1988年冬,數十噸香蕉從田坉村搭乘列車駛往東北三省,此后,田坉村的香蕉逐漸銷往東北三省及西北等地,每年約200車廂。憑此機遇,姚永全等農戶一躍成為田坉村中最早一批“萬元戶”。
“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是田坉村的奮斗目標。先富起來的村民也不忘帶動鄉親致富。家家戶戶種植香蕉,香蕉體態長圓、果肉厚實軟糯、香味濃郁持久,在“公司+農戶”先進產銷模式的助力下,村民們都賺到了“第一桶金”。
“因我們村有5家香蕉收購站,當時常常貨車云集,帶動了其他行業發展。有的村民開飯店,有的村民開旅館,有的村民南菜北運,甚至還有村民跑到外省承包地種香蕉,生活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村民姚永貴說。
鄉賢助力 再次蛻變
正當村民以為憑“一蕉鮮”就可以輕松致富時,突如其來的變化讓他們措手不及。2010年,有村民發現了兩株變黃的病體,隨后一種由尖孢鐮刀菌造成的香蕉黃葉病蔓延田坉村與周邊鄉鎮的香蕉種植基地。不到3年,當地香蕉近乎停產。 經過村委會與外出鄉賢商討,田坉村決定創建農業發展合作社。鄉賢姚大昌出資130多萬元成立金色田大種養專業合作社,向規模大、產量高、品質優的現代集約式農業進軍。
當時,姚大昌建議村民轉型精細農業,集中種植、統一管理。農戶們可自愿以自家承包的土地參股到農業發展合作社,由村委會統一投資運作,村中鄉賢、有成功經驗的本土企業家進行支援投資,讓荒廢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經過4年努力,田坉村再次實現蛻變。原先大片香蕉產地改種全新的熱帶果品,如火龍果、番石榴、沃柑、青棗等,并采用滴灌、微生物菌肥、溫室大棚種植等新技術,秉承精耕理念,在保證村中可持續生態循環系統、綠色環保的種植環境大前提下,大力發展因地制宜的觀光生態農業。 “看,這是我們剛剛摘的紅心火龍果,色澤紅艷,味道清甜可口。”村民邊切開火龍果,邊開心地介紹,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隨著江風拂面而來。
目前,該村火龍果產地規模已達到150畝,且果實碩大、爽脆清甜,深受各地市場青睞。色澤紅艷的火龍果,讓村民一次次收獲“滿堂紅”:2018年,田坉村村民入股耕地每畝分紅3000元;2019年分紅為5000余元,收益非常可觀。
此外,早幾年到珠三角發展先富起來的鄉賢,積極引導帶動村民外出務工。目前,該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兩萬元。
文明鄉風 促進和諧
昔日與香蕉為伴、如今與火龍果共舞的田坉村民,一直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國有法,村有規,家家戶戶都來遵”的訓言,支撐著村莊的發展。如今,如何讓淳樸鄉風在新時代繼續滋養這方水土,成為該村的追求目標。
2公里的環村路,是田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外出鄉賢與村民共同籌集300多萬元資金,將環村路修葺一新。“每天早晨或是傍晚,大人小孩都在這里跑步、散步,不少鄰村村民也會過來。同時,該村計劃打造‘環島式’村莊灌木叢,環繞沿江大道兩側修剪原生態草坪,以降低成本,以崇尚自然生趣的方式打造園林式綠化帶,致力于生態環保。”那郭垌村黨支部書記凌華興介紹,接下來將以環村沿江村道為主樞紐,全面連結該村整體景觀,以生態觀光、綠色宜居、特色農園為主題,以流水、拱橋和風景堤岸為特色,重點打造沿江風景線,著力將田坉村打造成生態旅游示范村莊。
田坉村在改變的不僅是村容村貌,還有沉淀在村民心中的厚重美德。鄉賢捐贈資金設立的田坉村姚氏教育促進會,鼓勵村中學子勤奮好學,人才輩出;逢年過節,該村開展慰問活動,慰問村中老人,并贈送慰問金……點點滴滴,匯聚成文明新風,吹遍田坉村,也滋養著這座小村落每一個人的心靈。
倉廩實而知禮節。在田坉村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圖上,從勤勞致富到生態宜居,一條清晰路徑被勾勒出來。“村容村貌靚了,村民幸福感強了,鄉風文明的氛圍也更濃了。”凌華興說,該村正在籌建黨建活動中心,打造國學文化廊、田坉村發展歷史館等,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