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廉江青平鎮斑鳩林村青年曹灼棠在廣西柳州,結識了在當地從事手工紙經營的西安人郭先生,兩人一見如故,交談甚歡。曹灼棠的祖父和父親都會造紙,家里開了間油紙坊,他見郭先生造的手工紙質柔軟綿滑、有韌性,遂向其請教造紙工藝。郭爽快應允,傾囊相授,曹灼棠找來紙筆,當場記下工藝程序:“用白構樹皮埋于淤泥用水浸泡半月,取出并洗凈,然后用木棒擂漿置池中制成;紙、水料配比:一比三百,水多紙簿少則厚。取透紗布固定木框成網,取漿池內致懸泘,置網水中慢慢撈起,曬干輕壓紙面取出紙。此紙質柔軟綿滑,千年不朽蝕。”
曹灼棠一定沒有想到,他當年記下的這份”造紙術”,會成為曹家代代傳承的“秘訣”,當作寶貝一樣保存下來。

曬紙

曹毅仍保留爺爺當年手抄的陜西造紙工藝程序。

構村皮

打紙漿

撈紙
百年造紙一脈承
廉江市青平鎮斑鳩林村地處偏遠,但在清朝嘉慶五年(1800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這里卻是一個頗有商業氣氛的“工業區”,僅大型的花生油榨油廠就有十幾家,生產的花生油享譽兩廣地區。這里還是油行門手造紙的興盛之地,話說當年曹灼棠得了陜西造紙的“真經”,如獲至寶,回到斑鳩林村后親自改造自家的舊紙坊,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提升了造紙工藝和產量。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據《后漢書·蔡倫傳》記載,古代的造紙原料是樹皮、麻頭、敝布、魚網,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加工而成。油行門手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構樹皮,這是一種雷州半島常見的灌木,因七枝八杈,當地人稱為“不成材”的樹木。構樹耐干旱,適應性強,生于荒野之地依然茂盛,加上此樹性味苦,有微毒,用構樹皮做的紙,韌性大、防蟲、防腐,經年累月歷經彌新。
過去,古法造紙工藝甚為繁瑣:采集構樹皮、剝皮曬干、經過水漚、漿灰、蒸煮、漂洗、搗爛、打漿,直到把構樹皮處理成棉絮狀。制紙時,先將棉絮狀的纖維兌水,攪拌成紙漿,再用撈紙器撈漿、上墻曬干。
油行門手造紙吸收了陜西造紙的技術,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成為廣東造紙行業的“一枝花”,不僅暢銷嶺南,還遠銷南洋,生意甚為紅火。一百多年過去了,囂喧的斑鳩林雖已沉寂,但曹家的“油行門手造紙”卻保留和發展了下來,而且到了曹毅這一代,廠房規模進一步擴大,工藝和技術不斷創新發展,老手藝煥發著新的生機。
創新工藝獨步“紙林”
曹毅是曹灼棠的孫子,“油行門”造紙的第五代傳承人。他自小跟父親學造紙,后在佛山建設了造紙廠。他不斷思考和改進技術,讓這門古老的手藝更符合現代生產和現代審美。
過去,紙廠請村民收割構樹皮,現在,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孩子,難以滿足生產的要求。曹毅回村之后,想過在村周邊種上構樹,以便取材,村民笑他:“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誰幫你種樹采樹皮?”曹毅想想也對,他聽說老撾盛產構樹,索性跑到老撾辦廠,將構樹皮加工成纖維,袋裝回來進一步加工成紙漿,既省時又省力。
靈感總是屬于善于思考的人。有一次,曹毅在完成手造紙撈漿上墻曬紙的動作時不小心失手,濕紙落地。他想:如果濕紙直接在撈紙的紗網上晾干,就不會出現這種失落,而且也更加便捷高效。很快,他就制作了一些規格大小合適的紗網,在紙漿池里撈紙之后,直接在網上晾干再揭紙,省去了濕紙上墻的過程。這些粘著紙漿的網格兩兩相對,排在院子里相互支提撐,烈日下幾十分鐘即可曬干。
有一回,網格上的濕紙還沒干就遇到了一陣過云雨,曹毅原以為這批紙會作廢,雨過天清后一看,發現紙面上出現了雨滴落下后形成的凹凸不平的浮雕效果,有著別樣的美感,這令他突發奇想:柔軟綿滑的紙張是美,有著各種紋理和質感的紙張何嘗又不是一種美呢?
這種啟發開啟了傳統手造紙的另一扇審美之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曹毅如癡如醉地追求著紙的質感和紋理。春耕時節,他看到青蛙在水中游,想到了“蛙式造紙”——在網池里用蛙泳的手式攪動紙漿,散開的紙漿纖維會在網格上自然形成不規則的凹凸浮雕紋理,成為風格獨特的“凹凸紋紙”。花草紙是在造紙時,將花草添加進濕紙中晾干,讓花草與紙渾然一體,這種紙看著像一幅畫,活色生香,成為手造紙的拳頭產品。
“創新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有時是需要交學費的。”曹毅說。探索的過程充滿奇思妙想,卻并非一帆風順。比如,在剛開始探索花草紙時,他用干花作原料加入濕紙中,曬干后發現,每一朵花都“流淚了”,導致5000張紙成為次品。經過反復的研究,曹毅終于發現,用新鮮的花草作原料就能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經過多年的探索,手造紙已經開發出包括凹凸紋紙、花瓣紙、自然纖維紙、云龍紙、石印紙、麻絲紙、滴蠟紙、暗花紙共計八個系列的產品。
變身文創品 手造紙進課堂
早在2002年,曹毅帶著風格獨特的手造紙樣品參加廣交會、香港灣仔會展等國際會展,受到了歐美客商的青睞,一舉打開了歐美的文藝紙的高端市場,產品深受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丹麥等國家的歡迎,主要應用于皇室宮燈、燈籠、臺燈和落地燈罩、禮盒、禮品包裝、相冊、DIY手工用紙及其它高級裝飾用紙。
古老的手造紙,經過創新發展,在國際市場綻放光彩,高峰時期,曹毅的紙廠年產量200萬張以上,銷往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單月最高產值50萬美元。
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導致出手造紙出口下行,而國內卻高級裝飾紙的需求日益增大,曹毅遂調整市場,開展轉向內銷。2015年,退休后的他從佛山回到青平鎮斑鳩林村,在油行門的舊址上立了牌坊,建起一座八角塔,決心守著祖上傳下的老紙廠站好最后一班崗。
這時,“文創”已經成為一個熱詞,從某種程度上說,文創就是創新中傳承,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承載著祖先厚重歷史文化內涵,在新崛起的文創產業里當大有可為。在他的指導下,他的兒子曹曉峰接過了手造紙傳承的接力捧,把傳統的手工造紙推向文化市場。
在紙廠的車間,曹毅給記者展示了用手造紙做的紙燈:紙張經折疊做成一朵紙花,里面放一個燈泡,通電后,紙燈亮起來,如同一朵盛開的花,可放于案頭閱讀,可懸書房,溫馨浪漫。
“紙韌性強,可折疊,厚度可控,是很好的材料,可以應用于許多領域,尤其適合手工藝術創作。”曹毅告訴記者。而更令他驕傲的,經過曹曉峰的努力,手造紙已經作為文創產品走進課堂:你只需帶著一張網格、一小袋紙漿、一個盆,即可在家中、課室體驗造紙的樂趣。
“造紙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就是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我們已經找到了這個方向,并將為此繼續努力。”曹毅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