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本是個普通的日子,卻因為各大電商平臺的“618”購物狂歡節而倍受網友關注。有網友對購物節趨之若鶩,0點一過,準時一鍵付款,看到購物車里的商品付款成功才安心入睡;也有網友處之泰然,以“佛系”心態對待,絕不熬夜搶貨,睡醒一覺再慢慢選擇。不少網友表示,如今電商“造節”功力強大,基本每個月都有主題購物節,自己已經“買不動”了。
????有人設鬧鐘 有人平常心
????面膜、巧克力、裙子、化妝品……仔細數數要買的貨品有沒有放到“購物車”里?滿300減40的優惠額度有沒有全部用上?有沒有其他家的同款更便宜?618購物節活動開始還有兩個小時,阿莉就已經手機不離手,一直在刷購物網站,確保以最低價格買全自己想買的物品。“很多東西我早早就看上了,一直沒有下手,就是為了等618。”阿莉說,商品不僅在這天會降價,還能有拼單優惠,買滿300減40,非常劃算。為了確保能搶到所有心儀的商品,她還設置了鬧鐘,時間一到一鍵付款,看到自己選購的商品全部購買成功,阿莉滿意地伸了一個懶腰,放心睡去。
????與阿莉不同,不少曾經熱衷于網絡購物節的市民,則以漸趨冷靜的心態看待618。今早起來,黎女士看看購物車,里面的商品都還有貨,再仔細瀏覽一遍,又刪除了其中的兩樣貨品,這才付款購買。“我現在是‘佛系’買家,對購物節沒有那么在意了,這次買的都是現在就用得上的東西,能搶到優惠價格當然最好,沒有搶到也無所謂。”黎女士說,自己曾經對購物節特別瘋狂,曾經因為價格便宜一次購買了10瓶洗發水,一整年都用不完,眼看就要過期了,最后只得送給親戚朋友。
????各種優惠 讓人眼花繚亂
????有人感嘆,數學不好的人,根本不配過網絡購物節,定金膨脹、付尾款、滿減、購物津貼、優惠券……各種優惠規則讓人眼花繚亂,就算拿著計算器,也算不清自己到底該怎么搭配才能花最少錢買到東西。例如,記者看到一款商品:下10元定金,前2000名消費者的定金可以在購物節期間“膨脹”當作50元使用,而2000名以后的只能當30元使用。
????每年最重要的購物節非雙十一莫屬,去年雙十一,各大商家提前近一個月就開始預熱,網店頁面鋪開促銷宣傳海報,再放出各種優惠活動,定時定點,限量發放,算法復雜,玩法多樣,很多想搶便宜貨的市民從10月份開始就整天拿著手機刷優惠,只求把商家給的優惠全用上。但隨后,很多人發現自己買來的商品似乎沒有比平日購買便宜多少,有的甚至比實體店還貴,自己還花了那么多時間成本,真是得不償失。
????前幾年,每年的優惠主要集中在雙十一購物節,也沒有如此復雜的優惠規則,商家大多是對商品直接降價或打折,網友趁著這天瘋狂購物,有一種“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意味。但是近年來,電商平臺“造節”能力強大,一年當中優惠不斷,各種各樣的購物節“催促”著人們買買買。除了人們比較熟悉的雙十一和618年中購物節,還有55盛典(5月5日)、99鉅惠(9月9日)、雙蛋節(圣誕節和元旦節)、年貨節(春節),此外,每逢各種節日,電商平臺都會推出優惠活動,例如情人節、婦女節、母親節、兒童節、七夕節,可以說,每個月都有優惠活動,每個月都有購物節。一個接一個的購物節消解了人們對網絡購物的瘋狂,很多市民忍不住感嘆,自己真的“買不動”了。
????實體店:用服務留住消費者
????早些年,實體店面對電商的沖擊叫苦不迭。實體店淪為試衣間,市民逛街只為看看款式,試試碼數,試完以后對商家抱歉地說一聲“我覺得不大適合我”,然后轉身就在網上下單購買同款。實體店運營成本高,要給店租、聘用銷售人員,商品優惠折扣也有限,面對電商的沖擊,只能被動應戰,無奈支撐。可以說,每年只有在農歷新年前后,因快遞員和網店運營人員要休假過年,實體店才能有喘息的機會,銷量才會有比較明顯的上升。
????有實體店店主表示,價格方面,實體店很難拼得過電商,自己只能從購物體驗下功夫,用服務來留住消費者。這一兩年,隨著直播的興起,不少實體店一反過去被動挨打的局面,主動出擊,利用直播為自己帶貨,有的實體店還建起了粉絲群,每天在群里放出“秒殺”款式,用這種方式強化消費者與實體店的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