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徐聞縣錦和鎮白茅村。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近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白茅村是革命老區村,全村總面積3.5平方公里,總人口1418人,田地少,村民以漁業捕撈為主,之前貧困人口33戶141人。據悉,市科學技術局、市僑聯等幫扶單位,經深入調查摸底,把脈問診,拿出“治貧藥方”。用好扶貧資金,重點培育并建強造血功能,先后投資開發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養鵝項目、養殖黑山羊項目等扶貧項目,并很快見效,貧困戶人均分紅2000多元。
抓就業扶貧。白茅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28戶133人,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實現外地就業7人。動員有漁船戶幫扶無漁船的貧困戶,6戶貧困戶以勞力參股方式加入漁業捕撈,實現增收脫困。鼓勵并支持有條件的八戶貧困戶自建漁船,自力更生走上脫貧路。抓住大項目落戶白茅村,實現就地就業,粵電風電項目提供10余就業崗位,收入穩定可觀。同時,保潔員崗位讓6人就業。這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找到了工作,有了固定收入,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
“我們白茅村貧困群眾已全部脫貧。下一步,將以黨建(為)引領,把白茅海民宿作為旅游產業。現在已經開工建設,每年不低于20萬元經濟收入,這里面可以提成一部分給貧困戶;同時,給貧困戶創造了20多個就業崗位。粵電、國投全部落戶白茅村,安排貧困戶到那里打工,通過就業增加收入。”白茅村黨支部書記姚天儒說。
在幫扶單位的協助下,該村貧困戶醫療保險參保率100%,60歲以上貧困戶16人已全部領取養老金;貧困戶子女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100%,35人接受義務教育或就讀中職中技高職大專院校,均已享受生活費補助及學雜費免除政策。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8座,切實解決了貧困戶住房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