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志鵬(中)在為剛剛采挖出來的蓮藕過秤裝箱。 通訊員 唐少連 攝
湛江經開區東山街道文參村,是經開區黨政辦公室掛點幫扶村。受經開區黨政辦指派,吳志鵬進駐文參村掛點駐村扶貧,并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2017年4月擔任文參村第一書記,2018年4月又加入全市“十百千”干部回鄉脫貧攻堅隊伍行列。
近幾年來,文參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增強了,集體經濟收入增多了,村容村貌變美了,學校的教室寬敞明亮了,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214人全部脫貧了……在文參村,村民對吳志鵬贊譽有加。近日,記者走進文參村,聽貧困戶講扶貧隊長的故事。
“火車頭帶得好啊”
“吳書記注重抓黨建,用黨建來引領村莊發展。這個火車頭帶得好啊,就是這短短幾年,我們村的變化可大了。”今年76歲,有著49年黨齡的貧困戶蘇文就,掰著手指頭說起村莊的變化,細數幾年來村黨總支部的發展。
有著14年黨齡的吳志鵬,始終堅信黨的引領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證。進駐文參村后,他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脫貧攻堅戰的第一目標,把充分發揮好黨員的表率作用作為第一抓手,把加強黨員和群眾的聯系作為第一層基礎,以“黨建+N”的方式推動扶貧工作。
如今的文參村,黨旗高懸,黨員感受到了作為一名黨員的光榮與責任。政治理論學習、“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了,黨組織生活正常了。每個黨員結對掛點幫扶貧困戶,黨總支和文參上村、文參下村、文參后村、調埠村等4個黨支部各責任承包扶貧產業一口魚塘的日常跟蹤管理。
“比我還倔”
“之前我因為不了解政策,以為吳隊長騙我,我就到他宿舍門口堵他,不讓他出門,不讓他吃飯。后來吳隊長來堵我,細心跟我講解國家扶貧政策,不讓我去推牌九,直到我理解了政策。比我還倔。”
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危房改造。
87歲的劉亞明,喜歡推牌九。茶余飯后,總喜歡到小賣部與人切磋一番。十幾年前兒子不幸因病早逝,兒媳改嫁,留下兩個分別4歲、1歲的孫女。劉亞明夫婦含辛茹苦撫養兩個孫女。孫女住的房子低矮漏水,被鑒定為危房。吳志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國家出臺了危房改造的扶貧政策后,吳志鵬根據政策于2017年3月將劉亞明孫女的住房列入危房改造對象。報建需要時間,4月房子還沒動工建設。劉亞明以為扶貧工作隊騙了他們,連最喜歡的推牌九也不去了,就去堵吳隊長。當天,劉亞明在氣頭上,聽不進解釋。第二天一大早,吳志鵬到劉亞明家,搬張小凳子坐在劉亞明家門口,解釋國家扶貧政策,直到劉亞明完全理解了,才讓他去推牌九。
6月,房子動工建設。建好后,劉亞明特意去找吳隊長道歉。村干部都說,這是第一次看到劉亞明向人道歉。此后,劉亞明經常去找吳隊長聊天。
“不敢相信,完全想不到。吳隊長剛開始和我們說時,我還覺得他騙我們。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要我們掏錢,怎么可能給我孫女建房子。”站在改造好的房子前,劉亞明的老伴還感覺像做夢一樣。
憑著這股倔勁,吳志鵬向貧困戶解釋國家扶貧政策,分析危房改造的條件與標準。2016年、2017年,文參村危房改造任務落實率為100%,解決了22戶貧困戶的住房安全問題,貧困戶住上安全、舒心的房子。
“再也不用去同學家蹭網學習了”
貧困戶王亞蝶,住在危房改造好的房子里。家徒四壁,最好的裝飾是滿墻的獎狀和滿屋子的書本。
“兒子去學校了,今年高三,兒子說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他要發奮讀書。”說起兒子,王亞蝶這張飽受疾病和困苦折磨的臉有著滿滿的驕傲與喜悅。
受疫情影響,學生不能返校上課,統一在家上網課。王亞蝶家沒有網絡,沒有智能手機,勤奮好學的兒子,每天騎半個小時自行車,到同學家與同學一起上網課,再抄回課堂筆記,回家后繼續復習。
吳志鵬了解到情況后,積極聯系經開區扶貧辦,為王亞蝶的兒子申請了一臺平板電腦。有了學習終端設備,線上教育無憂,孩子的學習勁頭更足了。
“吳隊長跟我非親非故,卻比我的兄弟姐妹還親。他不講漂亮話,做的卻是一件件大實事。村里的28個貧困孩子,圓了讀書夢,其中5個還是大學呢。小學的課桌椅換成新的了,學生再也不用擔心被釘子勾破褲子了。學校的教學樓門、窗、防盜網等都改造了,教學環境、生活環境,都變了。現在幼兒園正在裝修,很快又有新面貌了。”王亞蝶一件件細數著工作隊的工作成績。
“丟荒的鹽堿地有了收入”
“你過一個月再來看,這一片就全是荷花了,很香很漂亮。去年有很多人來這里拍照。”文參村蓮藕種植綜合開發利用基地場長陳毅,望著荷塘里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向記者描繪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
“鐵樹也能開花,誰能想到呢,我們丟荒多年的鹽堿地種出了蓮藕,有了收入,吳隊長真有辦法。去年的蓮藕,種植、管理、挖藕,我都來干過活,都有工資。蓮藕大的一條有五六斤呢。”貧困戶林麗英用手比劃著。
文參村瀕海,村民臨海而居。2014年超強臺風“威馬遜”肆虐,海水倒灌,農田鹽堿化,一大片土地被丟荒。如何在這么一大塊丟荒的土地上做文章,經開區黨政辦主任吉崇明與駐村工作隊隊長吳志鵬反復思考,多方調研,綜合考量,成立文參村蓮藕種植綜合開發利用基地,用省、市、區專項扶貧資金共35萬元,外加村委會自籌的近10萬元,租用自然村130畝土地種植蓮藕、開挖魚塘養魚。村委會當起項目組織實施單位,由東山街道辦與文參村委會聯合經營。2019年牛刀小試,種植的60畝蓮藕喜獲豐收,50畝自然放養的草魚、鯽魚,目前也豐收在望。
“今年換了新品種了,去年種的是菜藕,吳隊長和村委會綜合了大家的意見,今年種的是粉藕,藕種還是從江蘇鹽城購買的,這次的肯定更好吃。”剛在基地種植完蓮藕的貧困戶茅和明,又在想象蓮藕收獲的場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