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廷鍇將軍
人物名片
蔡廷鍇(1892-1968),廣東羅定人。他自幼父母雙亡,16歲和弟弟勤耕苦種。18歲從軍,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南征北戰,戰功卓著。1932年日軍發動淞滬戰爭,時任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兼副總指揮的蔡廷鍇奮起抗擊,是淞滬抗戰的主將,名震中外,被譽為“一代名將”“抗日民族英雄”。1933年,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政策的影響下,與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與南京國民黨政府公開決裂,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號召聯共反蔣抗日,逐步地轉向與共產黨合作的立場。1946年,與李濟深、何香凝、譚平山等在廣州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民主革命斗爭。1948年,在香港參加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等職務,為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各路駐粵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轄第十師、十一師、十二師、十三四師和一個獨立旅。蔡廷鍇營編屬第十師第二十八團。當時國民革命軍討伐東江陳炯明殘部,舉行第二次東征,并南征鄧本殷。蔡營作為討伐鄧本殷的先鋒,在南征中發揮很大作用,蔡廷鍇開始與廣州灣結緣。
南征軍閥鄧本殷
鄧本殷是粵軍頭目陳炯明嫡系部將。1922年“六一六”事變,孫中山與陳炯明決裂的標志。隨后陳炯明起兵發難,公開背叛孫中山。陳炯明叛變后,鄧本殷任粵軍第三獨立旅旅長兼瓊崖善后處處長,伺機在南路策應,四處招兵買馬,蠢蠢欲動。同年4月,原欽廉善后處長黃志桓奔赴海口,極力游說鄧本殷以維護梓桑為名,出兵占領高雷、欽廉各屬,意在擴大自己的地盤,以作為陳炯明的應援。于是,鄧本殷率軍數千人北渡徐聞,涉足高雷。原由陳炯明所派遣的高州善后處長呂春榮、雷州善后處長陳學談均響應,使得鄧本殷輕易順利進入高州。鄧本殷聯合申葆藩(南路討賊軍總指揮)、黃志恒等部組成南路八屬(高雷、欽廉、瓊崖、羅陽)聯軍,并出任總指揮兼第一軍軍長,自稱“天禍吾粵,客軍入境,迭遭兵災,以苦吾民。吾粵南路八屬為弭兵禍,宣布自治,保境安民。”實際上割據南路,與孫中山革命政權對抗。軍事行動上,盤踞南路的鄧本殷糾合其他反革命勢力進犯陽江,企圖聯合東江逆軍夾攻廣州,威脅廣州國民政府。
1925年10月31日,廣州國民政府以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為總指揮,指揮南征軍兵分四路展開反攻,分別從臺山、開平、新會和廣西陸川進軍,計劃先肅清兩陽的八屬聯軍,再進占高雷和欽廉。后又調派第四軍軍長李濟深接任南征軍總指揮,率領從東江調回的第十一師和第十二師加入南路作戰,以期一舉擊潰八屬聯軍。
蔡廷鍇在南征鄧本殷時曾到廣州灣一帶,他在《從第一次北伐到討伐南路軍閥的回憶》中說:“我團為前衛,抵達金雞、白水,殘敵反擊,但一觸即潰,向陽江逃竄。我軍乘勝日夜窮追,不兩日克復陽江。時敵在高雷布防作掙扎。我軍重新作攻擊部署,第三軍一部與由桂邊入粵之第七軍俞作柏部夾攻高州,第十師則向電白、水東、廣州灣方面攻擊前進。我團為先遣支隊,敵稍抵抗即竄,我軍不停追擊,當占領遂溪、安鋪時,我第三軍已攻占高州,張發奎部渡海亦在鋪前登陸成功。”據記載,蔡廷鍇在開平水口截擊鄧軍,激戰三個晝夜,以少勝多,擊潰鄧軍7000余人,繳槍千多支,取得大勝。鄧軍潰不成軍,逃竄到高雷廣州灣,蔡部乘勝追擊,沿路殲敵,并占領梅菉,等候大軍集中。為徹底消滅殘敵,南征大軍集中后決定兵分三路,各個擊破。蔡廷鍇營繼續擔當先遣隊,向西挺進,先后攻下遂溪、廉江、安鋪、青平等地,進軍欽廉地區,鄧本殷自知力不能擋,通電下野逃亡,殘匪逐次破滅,南路平定,為北伐奠定了基礎。同時專家認為“湛江客觀上又成了蔡廷鍇擠身軍界高官的轉折點,從此,擢升不斷,官階直至軍長。”
廣州灣代表慰問蔡廷鍇將軍
1930年,蔡廷鍇被任命為第十九路軍軍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蔡廷鍇率第十九路軍3萬多官兵,在贛州宣誓反對內戰,團結抗日。1932年,蔡廷鍇在淞滬戰爭中表現出色,受到全國軍民的愛戴。1939年11月,蔡廷鍇調任第26集團軍總司令,司令部設在廣東靈山(現屬廣西)。

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在前線指揮。
當其時,中共南路特委指示遂溪青年抗敵同志會組織遂溪、廣州灣各界欽廉慰勞團,由陳其輝、王國強率領,慰勞在抗日前線戰斗的蔡廷鍇將軍及第26集團軍將士。陳其輝在《回憶遂灣各界欽廉前線慰勞團》一文中,對此有詳細記載,1939年冬,蔡廷鍇率部擊退進攻欽防地區的日軍。遂溪青抗會組織遂灣各界人民慰勞團,慰勞欽廉前線蔡廷鍇將軍抗日有功部隊,宣傳欽廉前線抗日將士的英勇作戰事跡,廣泛展開征集慰勞品和發動寫慰勞信。各界群眾熱烈響應征集的號召。在短短數天內,遂灣各界群眾捐獻出大批寒衣和慰勞品。欽廉前線慰勞團二十多位同志組成,仿效戰地服務團的做法,過著嚴格的軍事生活,有嚴格的組織紀律。 1940年1月上旬,慰勞團每個成員肩負行李和慰勞品,從廣州灣出發,經遂溪、廉江、合浦抵達靈山縣城,慰勞團很快得到蔡將軍的通知,歡迎慰勞團到他的司令部。蔡將軍在司令部巖洞的大廳迎接他們,并和他們全體同志一一握手。在熱烈的掌聲中,慰勞團向蔡將軍獻錦旗,贈送慰勞品,向蔡將軍致以抗戰的崇高敬意。蔡將軍說:“日寇侵犯廣西和欽防地區,是敵人侵華戰爭已陷入困境,在我軍的英勇打擊下,敵人便迅速從欽防前線潰退,現我軍正打掃戰場,幫助群眾重返家園。你們徒步來欽廉前線勞軍,辛苦了。你們先休息,然后,我派人帶你們到連隊去。”蔡將軍的講話,博得慰勞團和在場全體官兵熱烈的掌聲。

蔡廷鍇手書“洗中華國恥,揚大漢天聲“。
當晚,慰勞團在司令部附近軍營住宿。他們對蔡將軍那種誠摯的軍民情誼,留下難忘的印象。當晚,陳其輝寫下一首贊詩:“勵兵秣馬戰南疆,名將奇功萬古揚。矮寇途窮臨絕境,欽廉戰地黃花香。”
慰勞團在部隊開展一連十多天的勞軍活動,為戰士縫洗衣服,代戰士寫家書,教官兵唱革命歌曲,和戰士促膝談心,問寒問暖,與戰士交朋友,軍民建立深厚的情誼。同時,慰勞團還對附近的居民進行調查訪問,了解軍民的關系。對群眾宣傳我黨抗日主張和政策,鼓勵群眾支援抗日的軍隊,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
慰勞團在勞軍過程中,已和前線官兵建立深厚的情誼。陳其輝當年曾寫下歌頌軍民情誼的詩句:“欽廉戰地見春寒,倭寇潛逃入海灣。將士橫刀誓守土,遂灣情誼若波瀾。”
與此同時,廣州灣晨光小學校長許乃超推動廣州灣商會組織“廣州灣賑災會占地救護隊”。該救護隊兩次奔赴靈山前線,第一次在1939年12月24日,廣州灣各界在赤坎同樂戲院集會歡送救護隊到抗日前線。第二次在1940年6月,該救護隊再次奔赴靈山前線開展戰地救護。他們為蔡廷鍇部隊帶去急需物資,慰問軍兵,救護傷病員。而第一次慰問途中,晨光小學教員梅可荃不幸被日軍炸彈擊中犧牲。
多次到湛江視察
蔡廷鍇是廣東選出的全國人大代表,他經常回到廣東視察,也曾多次前往湛江視察調研。1956年12月,時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的蔡廷鍇到湛江視察,先后到湛江港、粵西墾殖場、郊區臨東鄉農業合作社等參觀。現在保留有一張歷史照片,記錄的就是蔡廷鍇視察遂溪種植樹膠的場面,他饒有興趣地嘗試割膠。照片上還有他的親筆說明:“視察遂溪種植場,試割樹膠,成績甚好。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六日,蔡廷鍇記。”

1956年,蔡廷鍇(右三)在湛江遂溪橡膠種植場。
1961年,蔡廷鍇到湛江視察戰備情況,在第55軍軍長陳明仁將軍陪同下,深入營房、陣地視察,同時到青年運河、鶴地水庫參觀。據載,蔡廷鍇曾說:“二十年代打軍閥,三十年代打日寇,我到過這一帶,過去赤地千里,一片荒涼,人民生活非常貧苦,番薯野菜充饑都有困難,現在建運河、水庫造福人民,功德無量。”對于湛江在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成就表示欣慰。
1963年秋,蔡廷鍇再次到湛江視察。賀朗在蔡廷鍇傳記中記載了這一次的視察。蔡廷鍇知道過去雷州半島是個荒漠貧瘠的地方,沒有水利設施,地勢又高,只能靠天吃飯,雨量集中在夏季,常年春旱,莊稼長不好,人民吃不飽,困于苦難之中。但是新中國成立后,情況完全不同了,雷州半島人民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改造落后面貌,開鑿青年運河,建設鶴地水庫,將九洲江百分之四十的洪水攔蓄起來,通過運河,結合其他中小型水庫、干渠、支渠構成一個灌溉網,使雷州半島千萬畝苦旱的土地細水長流,九洲江兩岸成為魚米之鄉。蔡廷鍇還了解到,這個巨型水利工程完成了五年,已有近750萬畝的耕地可以自流灌溉,水稻收成比1949年增長到十倍以上。雷州半島依靠一套完整的水利設施,青年運河發揮了重要的灌溉作用,保證莊稼干旱無憂,產量有保證。
蔡廷鍇從湛江視察后前往廣州,回到北京后就他在廣東各地視察所見,在《團結報》發表一篇報告《奇跡從何而來》,指出兩廣天大旱,人民創造了“旱天不旱田”,奪取豐產的奇跡。這個奇跡的根本就是堅持黨的正確路線,因此他在文章結語說:“對我個人來說,這次視察訪問活動,等于受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教育,使我進一步體會到,只要我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創造奇跡。”
據載,蔡廷鍇曾對湛江地市領導說:“抗戰時,湛江人民組織慰勞團,步行千里到靈山慰問我領導的第26集團軍,湛江人民情誼終身難忘。下次再來看你們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看你們的豐碩成就。”但是五年之后的1968年,一代名將蔡廷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未能再次到他所牽掛的湛江進行訪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