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幾乎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疫情在給我們帶來不安的同時,也讓我們停下腳步,重新審視生活。疫情改變了我們哪些生活習慣?改變了哪些家庭觀念?疫情期間形成的生活方式是否值得長期堅守?近日,記者就此采訪了湛江部分市民。
被疫情改變的生活習慣
家住吳川市梅菉街道斧頭嶺的鄭麗霞女士說,疫情期間,很多平時不做飯或者很少做飯的人,都開始回家做飯的。“以前經常在外奔波,要么在餐館吃,要么就是叫外賣。這段宅在家里做飯的日子,讓我養成了注意飲食健康的習慣,疫情結束之后,我在飲食方面也會比以前注意。”鄭女士說。
突如其來的疫情,還讓人認識到了常備醫療用品的必要性。鄭女士說,前一段時間孩子感冒了,有點鼻塞。但當時疫情還比較嚴重,門不敢出,醫院也不敢輕易去,到藥店買感冒藥都要登記。幸虧吃了藥兩天就好了,看來以后常用藥必須要在家備著。
鄭女士認為,對于每個家庭來說,家庭常備藥箱都是必要的,一般來說藥箱里常備的包括感冒藥、消炎藥、退燒藥等,此外,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護品也應儲備一些。她認為,即便在疫情結束后,在特定地點、特定情況下戴口罩也應該成為人們的一種衛生習慣。“比如感冒了出門戴口罩,可以避免病菌傳播,是對他人負責。再比如去醫院戴口罩,可以有效保護自己。這些都應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習慣。”
經營快餐店的赤坎居民梁先生說,這場疫情讓他對于金錢的認識和觀念發生了改變。他是個“月光族”,沒攢到什么錢,疫情發生后,突然間少了收入,但是各種支出還是得照付,他實在沒辦法,跟朋友人借了幾萬元維持周轉。他說,“想來想去,我還是決定以后要學會攢錢,要有危機意識,手有余糧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被疫情改變的家庭觀念
在吳川某民企工作的郭小姐說,一直以來,父母家人為她付出很多,但她把這一切視作理所應當,回報他們的很少。兩個多月時間,讓她明白了一個道理:對于父母,理解和陪伴是不可或缺的溫暖,人生沒有那么多的來日方長,必須珍惜每一個當下和每一個相守的日子。
郭小姐說,一場疫情,讓我們知道了陪伴與愛的重要性,更學會了體諒每一位家庭成員的不容易。“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都在不斷問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其實,一家人健健康康、相擁相守,就是最大的幸福。”
除了陪伴父母,這場疫情也讓很多家長認識到親子陪伴的重要性。赤坎居民吳先生說,平時經營快餐店,為了掙錢,每天起早貪黑,根本沒時間管孩子。大部分時間,孩子都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有一天孩子對我說,爸爸,你終于有時間陪我玩了。聽完這句話我愣住了,這才意識到我已經很久沒有好好陪孩子了。”
除去意識到陪伴的重要性,很多人看到了自己另一半的辛苦與不易,并學會了體諒。吳先生說:“疫情期間,在家的時間多了,讓我看到了妻子的不易,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她負責照顧家庭,我一直感覺干家務是很簡單的事,現在我才知道,這可不輕松。”梁先生說,他這段時間非常理解妻子之前為什么會抱怨,今后會盡量為妻子分擔家務。
此外,很多街坊也感受到,一場疫情也讓鄰里關系更和諧了。吳川市民凌先生說,記得小時候住在農村里,家里做飯時缺醬油、缺米了,媽媽總會讓他去隔壁鄰居家借一點,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會分一盤給鄰居嘗嘗。可后來進城之后,鄰里間逐漸疏遠了,住對門的都不認識。現在,鄰里間這種感覺又回來了,鄰居之間的聯系和走動比以前頻繁得多了。“小區的業主們在微信群共同面對疫情期間的難題,鄰里之間互幫互助、互送有無的事情,在業主之間變得很常見。”
疫情期間形成的良好習慣,值得人們長期堅守
吳川一中退休教師梁杰說:“在全民抗疫的日子里,人們的生活已悄然發生了改變。在這場疫情期間形成的良好健康理念、行為習慣,也值得人們長期堅守。比如,在咳嗽、打噴嚏時盡量避人,并用紙巾、毛巾或肘部遮掩口鼻,避免隨地吐痰。疫情結束后,市民在家或飯店與親友聚餐時,不要忘記使用公筷或公勺,尤其是用餐人數較多的飯店,更應主動提供公筷、公勺,等等。這些不僅會為我們帶來更加安全、更加健康的生活,也可以增強我們預防疾病的觀念,讓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地認識疾病、應對疾病,保持身體的健康。”
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壯錦認為,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付出了太大的代價,我們需要深刻反思,需要痛下決心改變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以及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有潛在危害的觀念與行為。我們應該如何重構我們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養成?其實這不妨從我們的家庭開始,從每個家庭做起,從每個家庭成員做起,徹底革除食野生動物的陋習,倡導分餐、使用公筷公勺,摒棄掉那些人情中的“面子”,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念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林壯錦認為,疫情過后,我們要重新審視家庭教育的薄弱之處,要加強健康意識教育。培養孩子、引導老人學習健康知識,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經過這場疫情的洗禮,我們更加期待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用科學、健康、文明涵養的人生態度早日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