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霞街村村民別墅樓和村道風景。
近日,筆者慕名走進吳川著名革命老區、清代狀元林召棠的故鄉——吳陽鎮霞街村,親身見證老區舊貌變新顏的喜人景象!
霞街是清代狀元林召棠的故鄉、抗日革命根據地、吳川市文明村、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廣東省重點旅游景區。歷史上,霞街還有高賢里的榮譽;霞街林氏宗族有粵西望族、科里明宗之美稱。

林氏祠堂是湛江市重點保護單位。
傳承基因 鑄造優越人文環境
霞街村是吳川市著名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霞街社區黨支部把霞街村抗日革命根據地聯絡點舊址作為黨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紅色資源”,通過開展瞻仰史跡、緬懷先烈、重溫入黨誓詞教育干部群眾不忘黨恩情、永遠跟黨走;期待青少年一代繼承先烈遺志,以英雄為榜樣,做紅色接班人。
霞街建村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原籍福建莆田九牧長房的端州刺史林葦的第十五代孫、海南瓊州府儋州教授林蘭嶼公,宦滿至吳川,卜居霞街,至今已有八百多年。自隋朝至民國中期,霞街所屬的吳陽鎮,是吳川縣政府所在地,是吳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霞街是狀元故里,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這是霞街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也是霞街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和動力。霞街現有文化樓2座,中所1所、小學2所。其中,吳陽中心小學始建于1943年,原名霞街培秀學校,是當時吳川縣第一所私立學校,現被定位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學校。科舉時代,霞街出進士3人,其中林召棠是道光三年癸未科狀元,另有舉人16人。霞街林族被譽為“科甲名宗”,實至名歸。改革開放后,霞街村涌現出一批碩士林曉明等、博士林衛強等、博士后CFA林宇坤等都在不同的崗位為中華騰飛奉獻力量。此外,還有一批精英如林銘春、林任賢等在建筑行業和辦廠、經商中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霞街有重教勤學的優良傳統,古今出現了眾多人才。據不完全統計,興辦學校以來,霞街出大學畢業生518人、碩士38人、博士16人。
古往今來,霞街在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新聞媒體、醫藥衛生和黨政軍界出現過不少愛國為民、奉獻社會的專家學者、社會名流。霞街文物古跡甚多,有林氏祠堂17座,其中林氏大宗是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召棠故居,是吳川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召棠狀元坊、紀念館,是廣東省旅游景點。所有這些文物,向世人展示了霞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光輝的歷史風采。霞街村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飄色、十番音樂、明教堂醒獅、年例春游慶典、民間藝術巡游等都具有地方特色。中國24節氣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霞街人林帝浣繪制的一組“十四節氣”國畫,被中國代表團選為申報推介宣傳畫,征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委,完美助攻中國申遺。

村民娛樂健身的場所。
黨建引領 助力促老區換新顏
霞街位于吳川西南部、距吳陽鎮政府約500米,現是吳陽鎮的一個社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00多人。改革開放以來,霞街村民在搞好“三高”農業的同時,農工商諸業并舉,不少村民外出從事建筑業和經商辦廠,經濟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近兩年,社區黨支部緊緊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按照“資源統籌、功能完備。制度規范、布局合理、作用發揮”的目標科學規劃、統籌實施,黨員活動室、黨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聯絡站、黨建宣傳長廊等分外亮眼。黨支部還以“組織、黨員、活動、服務、責任”五大體系,以達到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四個一”目標,深入開展基層黨建規范提質行動。堅持落實“三會一課”等黨內基本組織制度以及社區黨政班子聯席會議、經濟組織議事規章、村民議事會等制度,建立黨支部127名黨員直接聯系群眾“一幫一”制度,規定每名黨員至少聯系一戶生活比較困難的村民,幫助協調解決生產生活困難。
2017年,霞街社區利用狀元故里兼革命老區的地源優勢,結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推進“美麗宜居社區”建設。據了解,霞街疏江建設工程共投入資金1800多萬元,鋪設沿江大道、河岸石欄桿、連捷橋、永公橋、鄉賢橋、狀元橋,還完善綠化美化、路燈、健身活動中心等設施,把霞街打造成集旅游、休閑、宜居的新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還利用毗鄰圩鎮、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帶領老區村民開展集約經營,大力種植火龍果、優質番薯等經濟作物,提高家庭經濟收入;幫助富余勞動人員1500余人聯系外地或市區開展務工經商,增加勞務收入;社區每年還有集體經濟收入8萬多元。目前,霞街經濟社會飛躍發展,村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有一半以上村民由過去住的磚瓦平房改建成鋼筋混凝結構的別墅式樓房,呈現出邁向現代化的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