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旭希(右一)與村民交談,了解農作物生長銷售情況。受訪者供圖
????“過去,我們這里是泥巴路,每到下雨天村民就特別頭疼。自打湯書記來了后,我們村變化太大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下雨天出門,鞋子都干干凈凈的……”說起家鄉的變化,吳川市黃坡鎮穩村村民王大嬸喜上眉梢。記者了解到,近年該村的產業結構得到了合理的調整、村容村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村民的眼里,穩村的這一切變化都離不開村里的“第一書記”湯旭希。
????2016年5月,在湛江市紀委監委就職的湯旭希被派駐到穩村擔任“第一書記”。三年多來,在他和村“兩委”干部的共同帶領下,村里143條路全部硬底化,村文化活動中心、游憩廣場、污水處理站、垃圾處理站等基礎設施齊全。最重要的是,湯旭希帶領村民改變沿襲多年的粗放式種植,創建專業合作社,引導品牌化經營意識,注冊商標創立“穩村番薯”品牌,建立起“一村一品”的致富格局。落后的小鄉村蛻變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文明村,成為吳川鄉村振興的成功典范。
????開辟產業發展“特色路”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
????穩村地處鑒江下游西岸,長期以來,村民主要種植番薯和稻谷,經濟收入較低。湯旭希深諳打造“一村一品”是精準扶貧政策中的重要工程。上任后,他和駐村工作隊成員積極探索實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領村民注冊商標創立“穩村番薯”品牌,提高供給質量,鏈接高端市場,實現番薯大幅增值。
????湯旭希立足于實際,因地制宜挖掘資源,通過注入文化內涵、參與全國和省級交易會、開拓電子商務,啟動了“穩村番薯”品牌,使番薯價格大幅度上漲。同時,引進了實力雄厚的農牧業公司和農村合作社,通過“公司貧困村集體”模式,創造了穩定的番薯、穩定稻等相關產業鏈,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
????2018年,穩村貧困人口人均分紅3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8.6萬元,比幫扶前年均收入6000元增長了63倍。“穩村番薯”被評為湛江市“十大扶貧明星產品”。在品牌經濟帶動下,全村種植戶普遍增收五成。
????一枝一葉總關情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我們村原來是‘泥水路’,現在是水泥路……”湯旭希的一句“我們村”透著質樸,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穩村人。在穩村這三年,湯旭希為老百姓干了不少實事,帶領穩村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要想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三年來,湯旭希注重抓黨建帶班子,推進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使穩村由維穩重點村轉變為基層治理先進村,為穩村打造扎根不走“工作隊”。
????多年來,交通不便制約著穩村及周邊鄉村的進一步發展,修建一條大道成為鄉親們的共同愿望。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及,在工作隊多方努力下,2018年7月18日,途經新建的穩村鑒西江橋,貫通穩村至325國道,使穩村周邊鄉村到湛江市區的距離縮短5公里,惠及周邊7個村近3萬人口的鄉村共享大道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和鄉村旅游開發。
????“第一書記”就是要當好幫扶單位與村委會的“橋梁”。三年來,湯旭希整合社會各界力量,投入1000多萬元,實施民心工程,完成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26個項目,較好地解決了村民飲水難、行路難、排水難、耕種難等問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市前列,被評為湛江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范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