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華社廣東分社團委書記兼對外新聞部主任周強工作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周強一直在新華社廣東分社工作,立足廣東,做全國視野下的廣東地方政經和對外宣傳報道,講好“中國故事”。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重要盛事。2018年10月23日,周強現場見證了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我們提前1個月組成融媒體報道小組進駐珠海,進行地毯式全覆蓋采訪。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工程界的‘珠穆朗瑪峰’,能夠參與報道港珠澳大橋,是記者的光榮和幸運。”周強說。在他看來,中國經濟實力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要一個載體來承載這個階段的特征,港珠澳大橋無疑是最好的體現。這也表明,只要我們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必將邁向新臺階。
正是被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成就所感染,應中洲古籍出版社和廣州出版社之約,周強剛剛完成了長篇報告文學《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再現了中國建設者、工程師們攻堅克難、戰風斗浪5000多天的光輝歷程,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周強認為,跨境基礎設施的建立應該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先導工程,只有路通了,才會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暢通。可謂人享其便,貨盡其流。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讓粵港澳大灣區真正實現交通閉環,但只是硬件層面的互聯互通還不夠,未來期待更多的制度機制創新,讓大灣區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地方。
“縱觀紐約、東京、舊金山世界三大灣區,他們是區域經濟的高級形態,有著各自明確的定位和國際產業分工鏈條的地位。”周強建議,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建設首先需要處理好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城市互聯互通關系,特別是產業競合關系,做到互補發展,避免資源重復建設。其次,是要利用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條件,用國家發展的“大齒輪”,帶動港澳“小齒輪”的轉動,達到共享發展的目的。最后,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要跟“一帶一路”倡議結合起來,讓灣區核心城市成為重要支點,成為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示范區。(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