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初取得人均年收入20000元的佳績,再到如今掀起現代農業大旗,向觀光生態農業果敢進發,吳陽鎮田坉村在經歷了40年的喜悅與陣痛后,是如何破繭成蝶的?4月22日,全媒體記者走進了田坉村,聽一位退休村干部講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發跡史......

自然生態的環村沿江觀光小道。
????“南方蕉”不怕冷:好風憑借力 遠銷東三省
????沿著325國道一路驅馳,在吳川市吳陽與黃坡兩鎮交界處,藍底白字的路牌上,“田坉村”三個大字分外醒目。

沿江觀光道將鋪上步行磚,建成具有防熱又舒適的人行道。

村里的健身設備齊全。
????走進該村,清新的自然氣息撲面而來,滿眼的盎然新綠,綻放在一片鳥語花香的農田之中,一排排三層小洋房鱗次櫛比,整齊劃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該村交通條件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毗鄰325國道、北距吳川市區12公里,南距湛江市海東新區14公里;水源發達,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眼下,這條依農而生、悄然崛起的生態農村,正掀起現代農業的大潮。

姚永全在家門前的果地里觀察火龍果的生長情況。
????據現年65歲、曾為湛江市勞模的田坉村退休村干部姚永全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卷起萬丈春潮,村民們敢闖敢拼的干勁就已初露崢嶸。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村中不少有識之士已看準市場需求急切,憑借地利優勢辦起了“果菜購銷站”,該站為我市縣區較早的果蔬集散基地,那時,姚永全擔任起了該站總經理一職。
????“村里人人都忙著去找采購途徑,到五縣市四區爭著收購品質優秀的水果,集中統一銷往外地,”姚永全興奮地回憶道,“我也是剛剛接觸公司運作,要一邊學、一邊干,但每次看著村里頭貨車云集,家家戶戶都充滿了熱情,心里頭就想著一個字,干!怎么都要大干一場,干出一些勁頭來!”
????在與記者交談過程中,這位大半生都在田間勞作的退休村干部似乎對外界的新鮮事物知之甚少,但一談及農業種植等話題,就顯得滔滔不絕,別具邏輯思維,處處透著敢為人先的干勁。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村民們齊心協力之下,“南方牌”香蕉就在這個不足70戶的小村落應運而生——這也是湛江最早的香蕉品牌之一。
????1988年,姚永全與另外幾位種植能手決定共同出資北上北京、吉林、大連等地,學習先進的市場模式與交流種植經驗,并進行一次全面的市場調研。
????歸來后,這幾位農民當機立斷,一定要效仿外國果商,對購銷站的香蕉進行整體包裝革新,將原竹簍包裝改為紙皮包裝,并直接銷往東北三省。
????原來,村民們這次北上收獲頗豐,他們還驚喜地發現了該地的市場空缺——香蕉竟賣到了兩元錢一斤。“那時候大米才幾毛錢一斤,對于熱帶水果市場緊缺的北方來說,香蕉完全就是奢侈果品。”
????1988年冬,一列從田坉村駛往東三省的綠皮火車出發了,車上數十噸的香蕉都采用厚棉被小心翼翼地包裹著,村民們擔心遠赴東北的“南方蕉”會“怕冷”。
????姚永全至今還笑著說:“當時火車送往東北的路程大概是10天左右,那是我這輩子過得最擔驚受怕的10天,總是生怕路上會有什么閃失。”
????但結果是喜人的,這“驚險的一躍”最終被他們跨了過去。當姚永全帶著一張寫著數萬元的收據和厚厚幾疊的人民幣回村時,獲利的村民個個喜出望外,舔著指頭對鈔票點了又點,每個人的眼里都透著無限的喜悅。
????此后,田坉村的香蕉逐漸銷往東北三省及西北等地每年約200車廂,每車廂約25噸。姚永全等一批農戶憑借這次機會,一躍成為了田坉村中最早的一批“萬元戶”,當時可謂人人艷羨。
????田坉村香蕉種植“發跡史”:拓良田深耕 植產地千畝
????飲水得暖,不忘思源。田坉村一批種植戶以購銷的形式先富起來后,也不忘帶動鄉親陸續致富。
????借助集散基地的經營方式村民們搏得了第一桶金,但這種方式在受到其他各村效仿后,再僅靠收購外銷等方法已非長遠發展之計。
????“村中不少年輕人也常向我們請教,問是否有更好的致富方法。經過一番討論,我們都認為家鄉有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光照,種植出來的香蕉肯定不會比其他的地方差。”種植戶姚觀水說出了同村人的心聲,畢竟,田坉村人一直都有著不服輸的勇氣。
????80年代末,長著蒲扇般綠葉的香蕉樹已從家家戶戶的自耕地上挺拔而起,這一種就是全村大規模種植。田坉村培育出來的8818、巴西蕉,以及“香蕉之王”小米蕉等品種,都品質優良,遠銷外地,不但創造出較好的經濟效益,還為田坉村贏得了“香蕉之鄉”的美譽。
????“1996年5月,田坉村村民已實現了人均20000元的年收入水平,”姚永全說,“因創造出‘公司+農戶’的先進產銷模式,成為本地農業特色村中的典型。
????“村民們生產積極性很高,讓不少本來想外出務工的村民都打消了念頭,”姚永全一邊抽著水煙,一邊自豪地說道,“外出打工才三四千塊錢,在家門口‘打卡上班’照樣有穩定收入,多勞多得,還能騰出空余照顧家庭,誰還愿意出去打零工?”
????得益于村民們長期在異國外地采購的經驗,以進口蕉的培育方式進行精細作業的做法,也植根于田坉村每一位農民的種植理念之中。田坉村所種植的香蕉往往體態長圓,果肉厚實軟糯,香味也較一般香蕉濃郁持久。
????10多年的香蕉種植史,讓田坉村這條僅有14000多平方米的小村落經營為遠近馳名的香蕉生產基地。這種生產模式也一再被周邊的村鎮爭相效仿,村中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以為,它會一直像鑒江流域綿綿不絕的江水一樣,永遠地延續下去。
????可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存在一條路走到黑的固定模式。
????2010年前后,一位村民們忽然從蕉地中發現了兩株通體變黃的病木。數天之后,病樹的根莖徹底腐壞,之前所使用的的治病疫苗對該病毒均告無效。擁有豐富經驗的姚觀水馬上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
????他馬上致電了湛江市農業局的專家,兩人經過癥狀對比后發現,原來這是一種由尖孢鐮刀菌造成的香蕉黃葉病,屬于香蕉的“絕癥”。截至目前,黃葉病仍是世界上無數農業專家束手無策的難題,是香蕉種植業的大敵。
????病菌很快通過土壤蔓延開來,田坉村與周邊鄉鎮的香蕉產業均受到波及,不到3年就已近乎停產。
????擁抱現代農業大潮:四十載興衰 破繭終成蝶
????哪里跌倒就應在哪里爬起。田坉村的農戶沒有時間自怨自艾,而是想盡辦法尋找新出路。2014年,村委會和外出謀出路的有識之士開始有意識地組建農業發展合作社,試圖對種植難題進行集中討論及提出解決辦法。
????此時,擁有豐富的跨國種植經驗的本土企業家姚大昌在某次村會上提出:無論過去分田到戶、各自為戰的種植方式有過多少甜頭,但已難以適應規模大、產量高、品質優的現代集約式農業。他建議村民們不妨效仿臺灣精細農業的發展理念,把現有的零散小塊土地集中成為一大塊土地,集中種植、統一管理。農戶們可自愿以自家承包的土地參股到農業發展合作社,由村委會統一投資運作,村中鄉賢、有成功經驗的本土企業家愿意進行支援投資,讓荒廢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大家都意識到,現狀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因此這個想法一經提出,當即就有50多戶村民表示了贊同。”姚觀水回憶道。

采用溫室大棚種植培養的沃柑。
????協商過后,大家最終都一致接受了現代農業的經營模式,姚大昌還出資130多萬元為家鄉建設作貢獻。經過4年統一整改,田坉村再次實現蛻變。原先大片香蕉產地現已改種全新的熱帶果品,諸如火龍果、番石榴、沃柑、青棗等,并采用以色列滴灌、日本微生物菌肥、溫室大棚種植等新技術,秉承一貫精耕理念,在保證村中可持續生態循環系統、綠色環保的種植環境的大前提下,大力發展因地制宜的觀光生態農業。

夜間的火龍果享受人工光照,星光點點,火龍果花曇花一現。
????“在我們田坉村,生態農業絕不是一句空話!”
????如今,當記者走進田坉村的田野間,10多名農民正躬腰在火龍果種植地上,以一刀一鐮的原始方式切割雜草。據悉,田坉村的村民已達成一條共識——有機農田絕不使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除草。只有在不破壞整體農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才能最大程度實現果品質量產量的有效提升。
????一位正在除草的農民告訴記者,因生態良好,田地里生長出了不少諸如白花蛇舌草之類的中草藥,村民們皆能直接采集食用。
????田野旁,鑒江支流潺潺繞村而過,令記者感到好奇的是,農戶并沒有直接抽取江水,而是改用了蓄水池中的自來水進行灌溉。姚永全解釋道,雖然河水不含雜質,但考慮到附近村鎮會采用除草劑,萬一劑液滲到河流之中,村民再加使用,之前手工除草等作業等于前功盡棄,因而在用水上要杜絕百密一疏。
????“在我們田坉村,生態農業絕不是一句空話。”姚永全說出這句話時,表情堅定。
????目前,該村火龍果產地規模已達到120畝,每畝產值達8000斤,且果實碩大,色澤紅艷,口感爽脆,清甜潤脾,深受各地市場青睞。2018年,田坉村年盈利已達120萬元,將爭取在未來獲得更大收益。全新的產業模式在村中得以推廣,還解決了村民們部分就業問題。
????另外,田坉村農業發展合作社還參考了荷蘭的觀光農業理念,于2016年對農業與觀光旅游相結合進行暢想,根據該村的自然條件進行了整體的旅游農業觀光規劃。當年籌建的沿河觀光繞村大道,目前正處于重點推進階段。現階段,村中已接連實現了垃圾分類集中堆放、污水處理,以及從村廣場到主干325國道的亮化工程等。
????“田坉村的變化僅僅是整個吳川地區的縮影,我們的鄉村振興一直在行動。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并最終實現農民現代化,是中國農村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我們有理由相信,田坉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吳陽鎮農林水辦相關負責人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