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擁抱灣區,形成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現代產業體系,深圳一直在路上。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銳意創新,已打造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優勢傳統產業“四路縱隊”,形成經濟增量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以先進制造業、三產以現代服務業等“三個為主”的產業結構,實現了向梯次型現代產業體系的躍升。

深圳后海人才公園,高品質城市公園,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
轉換增長動力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創新驅動,是深圳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憑借改革創新,從“三來一補”到高新技術產業,從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到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深圳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目前,深圳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綜合創新生態體系,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科技創新優勢突顯,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能力顯著提升,技術創新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據統計,深圳目前累計建成創新載體187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4萬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居內地各大中城市第一。
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深圳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去年,深圳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0.1∶41.4∶58.5調整為0.1∶41.1∶58.8。專家表示,以金融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在GDP占比加重,意味著深圳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第二產業中,以最具發展潛力、含金量更高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為主,表明實體經濟質量更高。
轉變發展方式 經濟質量全面提升
創新驅動,轉變發展方式,淘汰低端落后產能,鼓勵高端重大項目,尤其是培育、引進創新機構、新興產業的高端項目,以及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和缺失環節,令深圳成為投資和創新熱土。
高端制造業,助力深圳實體經濟根基更穩。華為、華星光電、大族激光、大疆等一批先進制造業,提升深圳制造業和GDP的質量。2018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109.54億元,增長9.5%。其中,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為6564.83億元和6131.20億元,分別增長12.0%和13.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升至72.1%和67.3%。
深圳經濟質量全面提升。深圳單位面積產出、人均GDP等指標,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萬元GDP水耗、能耗連年下降,GDP“綠色含量”更足。
價值鏈提升 現代產業體系協同發展
擁抱大灣區,放眼全球,深圳主動作為。目前,深圳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借創建國家級先進制造示范區為契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優勢產業招優引強,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制造、綠色制造。
深圳灣畔,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深圳不斷做強創新主體,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機遇。去年底,深圳第二批新興產業集聚區授牌,共有8個新興產業集聚區,到2020年預計新興產業規模達到800億元,培育產值超過1億元的企業100家。
現代金融提升城市吸引力。以高達600米的深圳第一高樓平安金融中心為標桿,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眾多國際金融機構進駐深圳,令深圳在全球金融業擁有一席之地。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深圳又創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