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陽中山紀念堂外表殘舊。 記者 李嘉斌 攝
????2月18日,記者接到吳川一位文物保護志愿者余國強的報料,他說位于吳陽的中山紀念堂是縣級保護文物,由于資金方面困難,年久失修,現在隨時面臨著“生命危險”。近日,記者迅速驅車前往吳陽鎮城里村,經村民帶路在村委會籃球場邊找到了這座中山紀念堂。
????現狀——
????建筑殘舊令人扼腕嘆息
????初見中山紀念堂,內心是非常震撼的,已被其建筑藝術之美所打動。這是一座仿歐式建筑,集法式建筑、歐式建筑與中式騎樓等元素于一體,雄偉、美觀、大氣,建筑高兩層約10米,長約14米,寬約11米。屋檐下有寬約2米的走廊圍繞四周,每個走廊有六條方柱和圓拱連接,上下兩層相同。前面走廊有長4米寬2米的實體陽臺,該陽臺也是由方柱連接圓拱支撐。
????然而,記者又被它的滿目瘡夷所觸目驚心。由于建筑陳舊,為了安全著想,只能將其大門緊鎖,所以記者只能在外圍觀察。該村已經99歲高齡、但思維還清晰的王春榮老人曾親身參與中山紀念堂建設,隨后記者查找相關歷史資料,多方考證,中山紀念堂建于1931年,是專門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修建的。這88年來,中山紀念堂雖然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沒有修繕過。記者看到,二樓頂牌上用灰塑的“中山紀念堂”幾個大字,顏色已經剝落,如不細心根本看不清這五個字,由于記者看過以前拍的照片才辨認出來,但是“中”字的豎、以及“念”“堂”字的下半部分都已經脫落無蹤了。據余國強說,左邊原有時任吳川縣縣長的“李乃奉書”的印章,2017年時不見蹤影,2009年還能拍到的。此外,記者從掀開大門門簾的一角,用相機拍攝看到一樓大廳中間后期增加的兩根支撐的磚頭柱子也已經灰砂脫落,有開裂之感,據余國強介紹,這兩根柱子是前些年村民為了防止樓板坍塌加建的,原來的木樓梯已經腐爛。
????整棟建筑的外墻斑斑駁駁,別說是刷的墻灰剝落、長滿青苔、榕樹,不少地方灰漿也大片大片掉了,露出里面的磚,天花板不少地方爆裂,里面的鋼筋也裸露出來銹跡斑斑。神奇的是,在紀念堂后騎樓左角的天花板剝落處,露出一張英文報紙,用相機拍下來放大可看到是1931年出版的《紐約世界報》。據余國強拍的視頻可看到,紀念堂里面天花板脫落了批蕩灰漿層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同一時期的英文、法文報紙。這些報紙估計是當時進口“紅毛泥”時一起帶進來,作倒樓板時防止混凝土沙漿漏下來鋪在模板上的。據網上資料顯示,《紐約世界報》于1860年創刊,目前在大不列顛圖書館里保存著70多年前的一份《紐約世界報》,是世界上僅存的一份。村民認為,中山紀念堂里面發現的這些報紙,具有歷史價值。
????城里村村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對中山紀念堂是非常熱愛的,村民也自覺保護,只不過村沒有保護經費,已多次遞交修葺申請報告,又由于中山紀念堂是吳川市的縣級保護文物,必須得到吳川文化部門的牽頭支持才行。
????專家——
????中山紀念堂具有保護價值
????記者將所拍的中山紀念堂照片發給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后、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李緒洪教授,微信采訪了他。李教授看了照片,認為這座中山紀念堂非常有保護價值。首先,該建筑是建于偏遠縣城的中山紀念堂,這是非常稀有的,非常具有政治、歷史價值。廣州中山紀念堂這么重要,得到這么好的保護,重要性可見一斑了。
????其次,該建筑有民國時期的特色,結構、外觀是中西結合;他的基柱和防衛結合,具有與開平碉樓一樣的雙重功能和特點,她符合中國的風水,但她的門楣、窗楣用灰塑裝飾,不用檐挑,具有嶺南特色又結合法式、歐式的裝飾圖案,表達圖案化。
????李教授說:目前這建筑的結構還可以,由于是水泥鋼筋結構,好的水泥建筑壽命是100年左右,普通的水泥建筑壽命是60年,為了防止她粉化,政府要加以重視迅速進行保護,請專業的部門來維修;此外,這建筑受到榕樹的侵蝕非常嚴重,要馬上清除這些雜樹雜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