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經歷旅行途中的人山人海,又要遭遇上班路上的排隊堵車。”剛過完國慶節,不少城市的上班族在社交媒體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比慘”:“比上班還糟心的事是自己被堵在了上班的路上”“別人上班像旅行,而我上班像取經”“沈陽地鐵早高峰把我擠瘦了”……
????大城市 “通勤難”是擺在年輕人面前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今年6月,極光大數據就以國內GDP排名前10的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發布《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排名第一的北京,平均通勤路程13.2公里,平均用時56分鐘;而排名第十的武漢,平均通勤路程8.2公里,平均用時43分鐘。
????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也喊出各種口號,昨天是通勤虐慘1000萬北京年輕人,今天是“體育西路”變身“地獄西路”……顯然,“通勤難”已經成為擠占青年人生活時間、影響其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
????車還沒進站,她就開始思索要不要“放手一擠”
????河北女孩仲夏喜歡將通勤比作“取經”。為了省錢,她住在燕郊,工作卻在數十公里外的北京二環。上下班從此成為她每個工作日不得不面對的痛苦經歷。
????每天,這個95后都會糾結于“擠還是不擠”的終極難題。往往公交車還沒進站,她就開始思索,要不要“放手一擠”,但往往還沒做好“沖刺”的準備,她就被身邊的客流推到幾米開外。
????“當然要擠。”傍晚6點,北京地鐵2號線上,IT男孫飛告訴記者,排隊等車就像賭博,這趟不上,說不定下趟人更多,而“往里走”“還能塞塞”則往往能增加早點兒回家的勝算。
????爭先恐后少不了推搡。半年間,孫飛已經目睹了兩三起因擁擠造成的打架,最激烈的一次,驚動了警察。對此,他并不感意外,“能有什么辦法呢,畢竟誰都不愿意上班遲到,或是把回家的時間都浪費在路上。”
????上了車,情況并沒有好轉。“僥幸”得到座位的乘客,大多想閉目養神,但周圍人多且吵。沒有座位的乘客更“慘”,只有拽著扶手,像海草一樣隨著剎車四處搖曳。
????每到夏天,人多、堵車這些因素會讓人更加煩躁。“就像在浪費生命。”仲夏抱怨說,為了不遲到,她早上6點半乘坐公交車,一路上,和夢游一樣。下班時,也時常要等四五趟車,才能找到一個容身之處。“啥都沒做,光路上6個小時就沒了”。
????“我大概是被通勤‘殺死’的上海年輕人。”工作4年、目前從事金融行業的張聞雨苦笑道。她是上海本地人,家住寶山,單位在虹口,每天上下班共計兩小時。
????對比上海54分鐘的平均通勤時長,張聞雨并沒有加入網友口中的“通勤地獄豪華套餐”,但長此以往,她還是感受到來自體力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
????最先抗議的是肩膀,張聞雨打開日常背的雙肩包,翻出13英寸的蘋果電腦、文件、傘、水杯,“這些就有三四公斤”。由于負重大、時間趕、路面凹凸不平,她早已把原本喜歡穿的高跟鞋,丟在辦公室,只在上班時穿一會兒。
????“還得提防一些不懷好意的肢體碰撞。”張聞雨有些無奈,但這些還不是最讓她難以忍受的事情。一些人在車上吃東西,本來車廂內就封閉,各種酸爽的菜味兒讓她一路呼吸都困難。很多次,她還沒上車,一股大餅、油條、雞蛋混雜在一起的味道就會涌上心頭。
????“人多”“擁擠”“氣味難聞”等不舒適的通勤體驗,消耗著大家的耐心,讓人發出“寧愿上班工作累死也不愿花太多時間在路上”的感慨。
????開車會好些嗎?家住北京五環的李新宇給出否定答案。從家到地鐵站大概有兩公里只能步行,一年前,他開始自駕上下班。通勤的舒適度稍有改善,可要操心的事情一下變得很多。
????“擔心堵車會遲到。還總有亂開的、加塞的、喜歡按喇叭的,有時龜速行駛,還有撞車的。最可恨的是亂騎電動車的,車速快,喜歡亂竄,稍一不留神就會發生交通事故。”開車上下班,李新宇覺得還是很累。
????“怎么辦呢?要么離開大城市,要么就多花錢住在市區。”年輕人直言自己的無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