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學。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改革開放4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從“必須上學”到“免費上學”
? 8歲半的汪心心今年9月即將進入小學三年級。在北京上小學不花一分錢,還免費領課本。這讓她的奶奶感到驚訝,“想當年,她爸爸上學時一學期還要交2塊錢呢。”
汪奶奶說的“想當年”是32年前的1986年,汪心心的爸爸上村小,一學期2元(人民幣,下同)不算多,但對于當時中國中部的一個農村家庭來說,仍然需要掂量一下是否必需。
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這是中國首次把“義務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這部法律的實施標志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從此成為法定義務。
也是因為這部法律,汪奶奶咬咬牙送了原本要在家里幫助干活的兒子去上學。而兒子一路讀書改變家庭命運,讓第三代出生在首都受教育則是汪奶奶沒有想到的。
汪奶奶自己沒上過學,只上過幾天掃盲班。新中國建立初期,全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20%。上世紀60年代,上完初中在村里就算“秀才先生”了。但在汪心心上小學的2016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已達93.4%,中國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已超過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知識改變命運”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切身體會,“知識改變民族素質”更是國家的長遠方略。在汪心心的爸爸上學20年后,2006年,農村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2008年秋,城市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
“大家現在比過去有錢了,上得起學了,但上學反而不交錢了。”面對汪奶奶的疑惑,兒子給她的解釋是:“國家也更有錢了,這是國家給老百姓的民生禮包。”
這份“民生禮包”惠及從小學到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約1.4億少年兒童。2012年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首次超過4%。到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首次超過3萬億元,達到38866億元,其中義務教育占52.85%,在各階段教育中占比最高。據統計,2012年至2016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投入13.5萬億元,超過1952年至2011年60年累計投入之和。
“在俺們老家,仍然有初中沒上完就出去打工的娃。大家覺得反正上不了大學,不如早點打工掙錢。”汪奶奶告訴記者。
在中國少數農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島地區,仍不同程度存在失學輟學現象。為此,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的通知》,避免孩子因學習困難或厭學輟學、因貧失學輟學、因上學遠上學難而輟學。
提供多種成才渠道,使貧困地區孩子升學有基礎、就業有能力正成為新一輪教育扶貧目標。
如今,讓公共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讓所有的城鄉新增勞動力都能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培訓,以促進教育公平引領教育發展,正成為保證“到2020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的重要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