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縣遂城鎮山域村是一個貧困村,在不到2年的時間里,從一個貧困村“蝶變”成一條“小康村”。28日,記者來到該村進行采訪,梳理出了這條貧困村奔小康的實踐經驗。
“這些是我們幫扶山域村的大事記。每一次記錄都是一次鼓舞,都是動力!”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駐村干部黃建偉對記者說。
記者翻開白坭鎮駐村干部的扶貧記事本:
2016年5月10日,入駐山域村。
2016年5月12日,在山域小學及入戶識別時進行普法宣教工作。
2016年7月14日,白坭鎮劃撥第一批扶貧自籌資金到達山域村。
2016年10月22日,山域村確定的2016年度的兩戶危房改造戶完工,入伙大吉。
2016年11月20日,山域村實現安全飲水“戶戶通”。
2016年11月30日,白坭鎮創建的產業示范點產品(有機辣椒)售罄,殷勝凈賺68000元,脫貧!
2016年12月28日,打鐵仔村道路硬底化工程竣工通車,改變該村300年走爛泥路的歷史,山域村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2016年12月30日,經核實及民主評議,山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2戶實現脫貧。
……
“群眾利益無小事,決勝建成小康社會,為人民謀幸福,這是我們對新時期精準扶貧偉大工程的理解。我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行動的。”黃建偉說。 修好新道路 走進新時代
“盡快讓群眾走上好路、喝上好水、孩子們安心讀書、群眾安居樂業,這些都是幫扶山域村的基礎性工作。”黃建偉告訴記者,撥資金、找鄉賢、問民意,三水區白坭鎮政府和駐村隊兩地行動,項目落地有聲。
駐村半年多后的2016年底,山域村自來水廠完工通水、實現10個自然村戶戶喝上自來水;建村近三百年走爛泥路的打鐵仔村道路竣工、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山域小學安全門窗安裝、課桌椅置換;麻坡村康體公園、油河塘法治公園、山域文化廣場、山域村照明等工程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享受到示范村建設成果,山域村民的幸福感驟然而生。記者走訪村民了解到,駐村干部駐村以來,修成了兩條群眾自發命名的道路,一是興農路,二是小康路,大大方便了群眾運輸農作物。尤其是“小康”路竣工那天,家家戶戶如同歡喜過大年。“跟著路,我們一起走進新時代。”山域村老支書黃榮一語雙關。
《山域村示范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中制定的二十項工程,是駐村隊協助山域村黨支部通過調查確定的,2017年10月已全部完成。創收門路多 增收特別快
要說創收門路,記者采訪中數都數不過來。
2017年,駐村干部以一篇《殷勝兄弟變形記》宣傳示范帶動農民通過開展家庭型產業示范點建設脫貧致富。貧困戶莫楊英大姐剛數完賣番薯的錢,鄰居福嫂就過來叫她去結算芋頭的款。這批番薯是通過駐村隊幫助成立的山域種植合作社電商平臺銷售的。2017年1月12日,山域農產品穿上了“山域”品牌外衣,走上了廣州年貨大舞臺,這也是佛山市對口幫扶湛江地區唯一一個村的農產品參展,展銷的農產品被搶購一空,客戶們通過“掃一掃”合作社二維碼紛紛下單訂購,這讓駐村隊找到了讓山域農產品走出去的信心。從此,電商給山域農產品插上了翅膀,讓山域村“一村一品(農產品)”走向了千家萬戶。“創收門路多,增收特別快”,這是2017年12月14日在收益分紅會議上,貧困戶群眾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此外,白坭鎮創新開展因人因戶施策的“以補帶扶”模式,即鼓勵發展家庭型產業,以“發展-扶持-帶動-補助-發展”的形式發放白坭鎮自籌的幫扶資金,讓群眾吃了“定心丸”,激發了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共建”模式 創新扶貧新機制
幫扶單位以共建的形式,創新驅動山域村精準扶貧工作,也取得顯著成效。山域村干部告訴記者,三水黑皮冬瓜是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湛江味的三水黑皮冬瓜是在白坭鎮康喜萊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幫扶指導下,在山域村培育而成的,并通過南貨北運的商販銷售全國各地,這只是一個探索。
康喜萊合作社黨支部與山域村黨支部簽訂了協議:以共建形式,助力山域村脫貧致富。共建目標明確:通過陣地聯建、班子聯促、隊伍聯抓、工作聯動等措施,逐步促進山域村夯實黨建,加快脫貧。內容接地氣,康喜萊蔬菜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對山域村黨支部開展產業扶持、技術指導、流通幫扶等。
為深化共建工作,駐村隊利用“大協議”帶來“小訂單”,讓山域種植專業合作社當起了“采購商”,并與貧困戶簽訂了保價采購合同。2018年起三年內,合作社向貧困戶訂購數量上不封頂,所有農副產品都在采購范圍內,技術由合作社指導……這些訂單將給供貨的群眾(含非貧困戶)每戶帶來數千元的穩定收入。
黃建偉表示,以基層黨組織“共建”模式創建的扶貧機制,讓山域村群眾脫貧致富有了“主心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