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報記者跟隨民間公益團體“走讀粵西”“發現坡頭”采風小組完成了坡頭區乾塘鎮乾塘村的采訪后,來到最后一站乾塘鎮政府所在地三合窩圩,也是本次“坡頭美麗鄉村逐個數”采風活動的最后一站。

三合窩的新漁港。

舊漁港依然有不少漁船停靠。
????昔日來往湛江市區需要坐船
????跨過了鑒西江橋,很快到了三合窩圩,在圩口一座建筑物后面,就是911路城鄉公交車的總站,嶄新靚麗電氣化的新型公交車,從早上6點至晚上10點,為營運時間,每10分鐘發一班車,路線經乾塘、坡頭、南油、海灣大橋后穿越整個霞山區,從始發站到終點站也僅1個多小時,極大地方便了乾塘、坡頭兩地群眾前往市區經商辦事、就醫、游玩,滿足了兩地人員工作與生活的需要,也大大縮小了城鄉之間地域差別。
????“走讀粵西”的梁先生說,由于乾塘鎮地處湛江市的東端,離市區較遠,大部分地區被江海分隔,歷史上,乾塘交通十分不便,人們出入乾塘須過幾重渡。解放前,乾塘沒有公路,民眾要前往湛江市區也只能坐木船渡河再經麻斜海到市區。
????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建成了一條沙土公路經坡頭圩聯接坡廉公路,這條砂土路簡陋狹窄、路面坑洼不平,來往的車輛稀少。但今天的乾塘交通,已發生了翻天履地的變化,坡乾公路經多年的建設,路面寬闊平直,到坡頭也是一支煙的功夫了。而且乾塘公路也四通八達,向北有通黃坡公路,向東有通吳陽公路,向南過水路可到南三,向西達坡頭到市區,民眾出行方便又快捷。
????乾塘渡口是以前乾塘陸路交通不便時,為方便當地民眾坐船前往南三、市區及吳川等地而設的渡口,也是外地的生產資料、日常用品上岸的貨運碼頭。隨著陸地公路四通八達,各類交通工具的出現,渡口已日漸清冷,雖然絕大部分民眾早已不選擇坐船到市區,但這渡口還在發揮它的最后余熱,每天還有好幾班渡船來往對岸南三鎮的北頭寮碼頭。這主要是方便北頭寮周邊村民前來三合窩圩趁圩買賣。北頭寮在南三島的東北角,與三合窩隔江相望。自古以來,北頭寮的生活與三合窩圩是息息相關的,自有乾塘客運站后,北頭寮海豐村的周邊村民都是從乾塘坐車出入市區,一個來回就需過四趟渡,勞神耗時,人們出入一次市區,疲憊不堪。南三大橋建成,開通了公交車后,才結束這種舟車勞頓的奔波。
????三合窩圩因港而生
????三合窩圩并不大,我們尋訪當地的老人,了解三合窩圩的前世今生。三合窩圩形成于清朝后期,之所以形成一個圩,是因這里有一個古漁港。這里,曾經是乾塘江、飛沙江、梅魁江出海口的匯合點,三江水奔流激蕩而形成無數的漩渦,人們名之為三合窩,而習慣簡稱為三窩。這里有一凹進的三角形港灣,港內水域深廣,風平浪靜,它的港口出口正對南三河最寬闊的航道上,可以說有二重屏障,擋拒著滔滔奔來的南海波濤,是一個天設地造的優良港灣。港灣外東面就是浩瀚的南海,北有鑒江水滾滾而來,西有南三河水滔滔而至。
????由于這里是鑒江出海口,南三河又聯接了南海與湛江港灣,又有多條小江流在此匯合,是咸淡水交匯的地方,江河上游帶來了豐富的浮游微生物,吸引了大批魚群前來此處覓食。在這江海匯合的海域很自然就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漁場,其中利劍沙漁場離此才幾公里,“著流水”時,當地漁民在近岸進行拉大網圍捕魚蝦,一網上來就是白花花的好幾千斤。
????來此打魚除了本地的漁船,還有吳川、雷州、茂名、電白等地的漁船,漁船朝出晚歸,三合窩港灣就是這些漁船泊岸憩息、補給、漁獲買賣交易的地方。早期有許多疍家船停靠,后來疍家漁民漸漸建屋遷居岸邊,形成一條雜姓聚居的村落,是為三窩村。一些從高州、吳川順江而下前往赤坎、雷瓊各地或來往于吳陽芷寮港的客、商船出江遇上海面風浪大時,也會進港暫避。久而久之就形成百帆云集的知名漁港。據說船多時每天有幾百艘進出,在漁港一側的三窩村漸漸形成了以海上漁民為對象的商品交易圩市。可以說三合窩圩因港而生,先有港后有圩。三合窩圩逢農歷三、六、九為圩日。
????舊三合窩漁港由于淤淺,航道狹窄,避風條件惡劣,很難適合現代漁業的發展。為適應時代發展,當地政府在舊漁港南面修建了一個水較深的新漁港,將三合窩漁港打造成集貨運、客運、倉儲、冷庫、交易市場、避風、船只補給維修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漁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