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島民安鎮調文村沈海悅,為圓父親帶領全村群眾致富的夢想,他毅然放棄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建筑行業,于2015年華麗轉身,把重心從建筑業轉移到家鄉的農業種植業上。近兩年來,他充分發揮東海島特色農產品的優勢,成立專業種植合作社基地,引導當地貧困戶合股,引進優良品種,運營品牌營銷帶動全村人一起致富。從一名建筑“工頭”轉型為一名“農民頭”,很多人對沈海悅的舉動不解。17日下午,記者登門采訪了沈海悅,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

東海島調文村“農民頭”沈海悅在大棚勞作。
????“子承父業”,為了父親土地不能丟荒的愿望
????“父親是一名老村長,和土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對土地的感情很深。前些年外出務工的人多,土地丟荒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從2008年開始,父親把丟荒的土地逐漸歸攏,最高峰的時候有120多畝,然后開始種植莊稼。人手不夠就請村里人幫忙,但由于不懂市場行情,每年都虧損,已經虧了七、八年了。但是村里人的工資不能不發,沒工資發的時候就找我要,這些年光是墊資給父親發工資的錢就有好幾十萬元了。最讓我不安的是,父親對我的愧疚。一邊是對丟荒土地放不下,一邊是對我的愧疚。”17日下午,沈海悅和記者說起這段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讓在場的人都驚呆了。
????為了把父親肩上的重擔承接過來,沈海悅決定不做“建筑工頭”,要去當“農民頭”。他要把絕大部分精力重心轉移到農業種植上。當他把想法告訴父親時,一輩子和土地有著無法割舍情感的老父親很感動,于是,父子倆變成了搭檔。
????2015年,沈海悅開始花心思投入農業種植上,成立了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海南池溝種養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有社員109戶,其中農民社員99戶;員工48人,其中技術員6人。合作社種植基地面積1200畝,其中合作社本部450畝、社員750畝,主要農產品有:香瓜、冬瓜、南瓜、青瓜、苦瓜、辣椒、茄子、番茄、玉米等。
????“東海島的特色農產品如香瓜、菠蘿蜜,市場口碑已經被叫開了,但一直沒有很好的包裝和運營。我們要把這些特色農產品打造成拳頭產品,帶動其他農產品的銷量。目前運營已逐步進入正軌,品牌香瓜在高端銷售鏈條上尤為走俏。” 沈海悅告訴記者,6個裝和8個裝的香瓜以“沈家田園”風格已走俏珠三角一帶。有超過4個電商渠道正在和沈海悅商談未來的銷售。
????“按照這個模式運營,不會再有大面積土地丟荒的現象。” 沈海悅高興地對記者說。
????從建筑“工頭”成科學種植的“農民頭”
????為了盡快收到實效,沈海悅拿出了當年建筑行業的埋頭苦干精神,以最快速度把合作社經營成為一家集蔬菜生產技術示范與開發,生產經營與保鮮儲運于一體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企業。
????在生產過程中,加強與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市農業局和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合作,加強育苗、耕作、施肥、噴藥、采收、運輸、銷售的管理,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開展標準化生產,使農產品達到或超過綠色食品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據悉,該基地種植的冬瓜已向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申請綠色食品認證。
????“我們有一套嚴格培訓的流程,不合格者不能進場從事農業種植的各個環節”基地一名貧困戶告訴記者,有了大棚式的智能化系統種植,在基地幾乎一年都有工作干,每月收入2000多元。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為了科學種植,沈海悅到全國各地參觀學習,尤其是到山東壽光進行了系統的考察。他先后為基地建設投入了400多萬元,合作社的運作也越來越規范。如合作社對基地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生產資料、統一生產技術規程、統一指導、統一監督管理、統一采收、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等統一管理模式進行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標準化管理。此外,結合各主要農時環節召開技術現場觀摩會,聘請蔬菜專家對基地員工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使每個基地員工都熟悉掌握綠色食品蔬菜的生產標準化技術。
????現在,沈海悅儼然已變成了一名科學種植的“農民專家”。他告訴記者,合作社基地基礎設施完備,生產過程實行由合作社生產部統一管理,基地蔬菜內部監督員全程監控,在生產各環節做好農事記錄和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并建立相關檔案。為確保蔬菜產品達到綠色食品生產要求,合作社與信譽好的農資經銷商簽定農資供應合同,并由合作社植保員統一購進符合質量標準的肥料、農藥,統一發放給每個基地使用,保證生產綠色食品(蔬菜產品),切實保護合作社的合法權益;基地通過實施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及標準化管理,實行水旱輪作,并在施用傳統農家肥和深翻土壤條件下,實行1至2年與非本科蔬菜輪作制,同時實行菜園周圍種草,改善園區環境,培育生物多樣性空間,達到保護菜園生態環境,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使用量和污染,最終生產出安全、優質、達標的綠色食品。
????經營模式:“市場牽龍頭(合作社),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
????“合作社緊緊圍繞立體種養、農業產業化、特色產業規模化的發展方向,突出綠色蔬菜標準化種植。合作社每年聘請省、市、區的農業專家進行指導、培訓,配備了6名專職蔬菜技術員,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生產中存在的技術難題。合作社按綠色食品標準生產的蔬菜以色澤好、綠色無污染而受到市場青睞,成為享譽周邊農產品知名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力強,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發展壯大蔬菜這一主導產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品牌的培育。”沈海悅表示,對農業市場,他已從當初忐忑不安走上了踏實安心的信心之路,也有更大的動力帶領全村人和周邊的農戶致富。
????沈海悅告訴記者,合作社走“市場牽龍頭(合作社),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經營模式,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整合資源、人力、財力等方面的優勢;實施“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開展“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蔬菜基地平均日供蔬菜20多噸,是湛江市蔬菜生產基地之一,也是中冶寶鋼蔬菜供應基地(商)。產品除保障湛江市場供應外,還銷往省內珠三角地區。目前合作社通過示范、引導、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大戶、合作組織約500戶種植蔬菜約3500畝,從而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示范帶動農戶,促進農民增收,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并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