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島調文村種植香瓜獲豐收。 本報記者 李忠 攝
????“這個智能大棚蔬果基地200畝,每年固定返還調文村130戶貧困戶12萬元的分紅,期限10年。基地種植各類型農產品,主打東海島四季香瓜品牌。以品牌帶動銷售,每年可解決50戶貧困戶就業。”12日下午,開發區東山街道調文村龍頭企業——東海島南池溝合作社負責人沈海悅對記者說。
????駐村干部付澤良告訴記者,調文村2015年被省扶貧辦定為省級貧困村。佛山市紀委監察局、市審計局和湛江市紀委作為該村的幫扶單位,于2016年5月駐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全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0戶586人,而2016年脫貧45戶212人。這也是自去年佛山幫扶湛江163條貧困村莊上馬的扶貧項目出成效最快的一個。該項目借當地的龍頭企業的規范種植、良性運營以及品牌營銷,可幫貧困戶持續“造血”脫貧,這既接地氣、有實效,還能帶動當地貧困戶勞作的積極性,實現良性循環。
????龍頭企業為貧困戶持續“造血”
????沈海悅告訴記者,目前是香瓜上市旺季,有露天種植和大棚種植兩種。“這可不是丟荒的草地,草叢里面全藏著我們的香瓜。”沈海悅帶記者輕輕撥開一塊露天基地的草尖,看到一個個金黃色的香瓜露出了“真容”,滿鼻子聞到的是散落草叢中一地香瓜的清香。據沈海悅介紹,這些茂密的草叢,是香瓜固沙防風的好伙伴,也確保了香瓜畝產量達5000斤的好收成。
????“大棚里的有機香瓜,一時難以滿足接連而來的訂單。一只質量上乘的香瓜賣價可達10元。”來自山東壽光的種植技術總監孫月江和記者聊起最近銷售的情況時,笑得甜蜜燦爛。據了解,精包裝的6個脆甜型香瓜售價49元,8個粉甜型的售價69元。記者采訪的前天剛好出了一批大約15000斤的香瓜到深圳去。“從去年9月份建成的這個基地到現在,已經先后出了三批蔬果,如青瓜、茄子、香瓜等,總共已有70萬元的收成。目前基地的香瓜,以每公斤6元—7.8元的田頭批發價還在陸續上市。”沈海悅高興地說。
??? 品牌營銷助力脫貧致富
????記者在深入采訪中了解到,調文村的扶貧項目除了借助有實力的合作社持續給貧困戶“造血”脫貧之外,還給該項目的發展鍍上了技術含金量。
????沈海悅給記者介紹,在技術方面,基地采用智能化種植系統科學種植管理,高薪聘請種植技術人員精準種植;在營銷方面,組建團隊進行高端網絡銷售平臺的運營,目前已和多個有實力的電商銷售渠道達成意向;此外,還以農業種植加盟形式向外地拓展規模,目前正在籌備走港澳銷售通道。“這個項目的優勢在于不僅帶動貧困戶脫貧,還帶動大家奔向小康生活。”開發區扶貧辦主任鄭偉豪告訴記者,該扶貧項目“造血”功能已步入正軌,下一步適當考慮臨近的貧困村或通過學習或通過其他形式復制,全面盤活資源有切實收益,提高貧困戶參與的積極性,盡早脫貧。
????調文村的村干部告訴記者,根據調文村的實際需求和現狀以及貧困戶致貧的不同原因,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村民小組先后召開了專題工作會議,討論制定了三年脫貧幫扶規劃和一戶一卡的幫扶措施。果蔬基地是其中的一個幫扶項目。根據該村人多地少特點,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佛山市紀委和湛江市紀委以及開發區黨委在大力協調下,駐村工作隊幫助村委會申請80萬元扶貧資金,龍頭企業東海島南池溝合作社投入333萬元,租用山后村小組建立智能大棚蔬果基地,根據協議規定,基地投產后,每年解決50戶貧困戶就業,每年固定返還12萬元,發放給130戶貧困戶,每年每戶932元,期限10年。
????“這個幫扶項目是2016年9月份上的馬,當年12月份就有了好收成。第一批是青瓜銷售,一共是25萬斤,收成50萬元。利用高科技種植,錯開季節上市,并通過多種銷售運營,這就是品牌的影響力附加值。扶貧項目的產品一樣可以品牌營銷。”沈海悅對記者說。
???? 年內落實八項扶貧工作
????“在智能化種植系統基地里,貧困戶幾乎可以一年四季都有工作干。每個月平均有2000多元的收入,加上地租和每年的分紅,這份家門前的工作讓不少貧困戶都心滿意足。”付澤良告訴記者,2017年將是扶貧攻堅的關鍵一年,這一年里,在適當兼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的前提下,將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貧困戶的精準脫貧工作上來。
????在和記者聊起年內扶貧工作項目落實上,他歸納出了8大方向:積極配合開發區工作,努力將人均2萬元的扶貧資金由開發區統籌安排入股企業,收益用于貧困戶,這將是一個穩定長效的脫貧項目;建成一村一項目,除了省財政資金由開發區統籌入股分紅外,利用佛山資金和社會資金為每個自然村建一個項目,項目收益只針對本自然村貧困戶,這樣更容易精準實現今年50%的脫貧目標任務;擴大蔬菜基地規模,經過與蔬菜基地負責人、村干部溝通,下一步要擴大蔬菜基地的規模,下落村現有一塊近200畝的土地,準備參照山后村成功的模式,建成3號蔬菜基地,爭取讓貧困戶獲得更大的收益;散戶養殖,發放家禽給貧困戶飼養,增加收入;幫扶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每個自然村建設1個垃圾池;支持新北、聯和、東條3個村民小組的文化中心建設;對15戶貧困戶危房進行改造;聯系佛山等其它地方的商會、愛心人士來調文進行一對一、形式多樣的慰問幫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