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報 記者 歐丹丹 “光明村位于南三島的東北面,村內土質多為鹽堿沙地,村民大都有種植番薯的習慣。受益于日照充足和土質特殊,光明村的番薯口味佳、質量好,但由于沒有合適的銷售途徑,村民無法通過賣番薯增加收入。”昨日,記者見到了來自佛山市衛計系統對口幫扶南三島光明村干部曾潤鋒,這位90后小伙子,卻用最短的時間讓村里的貧困戶收獲了果實。
為了能夠讓光明村有機會走向外界迎來商機,為今后光明村的扶貧產業打下良好基調,他深入村內調查,及時向幫扶單位匯報相關信息,在幫扶單位的精準制導和光明村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光明村的番薯做宣傳,通過網絡銷售的方式幫助貧困戶售賣番薯增加收入。

村民在挑揀番薯。記者 歐丹丹 攝
開通農產品微信公眾號獲取認知度
曾潤鋒告訴記者,此次番薯銷售是光明村扶貧項目第一次落實,也是光明村的農產品第一次走向外界,產品的包裝決定了能否抓住客戶的眼球,同時良好的產品包裝對于宣傳和提高經濟價值都有顯著作用。于是駐村干部到網絡搜集大量素材,結合光明村的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出了光明村的番薯包裝,確定了產品的logo和海報等材料。通過設計和包裝,光明村的番薯由原來的1元一斤,變成了50元一箱(10斤裝)的優質產品。
在2016年12月11日,一個關于光明村原生態農產品的微信公眾號開通了,公眾號推送了多篇光明村和光明番薯的介紹。曾潤鋒表示,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宣傳,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認知度,而讓每一位購買番薯的客戶能夠清晰地了解到產品的產地、性質以及品質,引起他們的購買興趣是番薯銷售的重中之重。
公眾號開通后,湛江、佛山兩地的干部和群眾紛紛轉發,光明村和光明番薯取得了大量的關注。在微信公眾號開通后第四天,光明村番薯迎來了第一單500斤的訂單,第五天,170斤的訂單,第七天8000斤的訂單,訂單不斷涌來。
聘請貧困戶參與番薯銷售,提效保質
由于番薯的訂單在短短的4天內達到了8000多斤,如果單憑駐村干部和村委會的力量,無法及時將番薯送到客戶手中,因此駐村工作隊和光明村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聘請了熟悉番薯品質的貧困戶加入到番薯銷售團隊中,為每一戶貧困戶制訂了詳細的工作內容。
經過分工,各工作小組按部就班,收番薯的小組仔細認真挑選,確保送到客戶手中的番薯都完好,包裝箱制作小組有條不紊的制作紙箱,裝箱小組利落地將番薯裝入包裝箱,打包完好,確保不缺斤少兩。在短短的兩天內,將所有訂單的番薯都打包并通過快遞、物流、集中運送等方式送到了客戶手中。
供貨貧困戶和幫工貧困戶獲取銷售利益
通過此次番薯銷售,共為貧困戶帶來了4萬多元的收入。參與到此次番薯銷售的貧困戶分為兩種,供貨貧困戶和幫工貧困戶,按照他們銷售番薯的數量和工作的情況,分別獲得了相應的收入。最終剩下1萬多元的收入全部轉入了光明村的慈善金,讓村內困難群眾在遇到生活困難時可以及時獲得幫助。
在分配收入時,曾潤鋒告訴記者,駐村干部也曾和村委會就是否平均分配到每一戶貧困戶中有過猶豫,但貧困戶的參與是項目長期發展所必須的條件,如果有勞動能力卻沒參與到勞動中的貧困戶也能收取分紅,那將助長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讓貧困戶參與到項目中,用自己的勞動換取收入,一能大大提高項目推進速度;二能保障項目質量;三能在扶貧的時候幫助貧困戶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四能讓貧困戶意識到自己日常勞作的耕田技術其實一樣可以產生較高的經濟價值,激發貧困戶脫貧的熱情,讓他們明白到脫貧需要的是勤奮勞動。
“將一萬多元的剩余收入存入村慈善金,能確保資金的監管,能為困難群眾及時提供幫助,能促進扶貧項目。而今后光明村的扶貧項目產生利潤后同樣計劃按照這種思路進行利潤分配,使扶貧項目能夠真正起到穩定脫貧的作用。” 曾潤鋒分析說。
據了解,此次番薯銷售直接為29戶貧困戶帶來了收益,村內仍有較多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沒有參與到項目中。曾潤鋒說,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將繼續深入調查貧困戶基本情況,動員留在家中務農的貧困戶參與到項目中,提高番薯的銷量,讓更多的貧困戶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