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已進入尾聲,正月里湛江幾乎每天都有村莊過年例。喧鬧不停的鑼鼓、絡繹不絕的賓客,將平日寂靜的村莊徹底“點燃”。
年例近年來成為湛江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近日,記者采訪發現,“瘦身”持續成為年例的主題,宴席間少了奢華,多了鄉情,少了攀比,多了理性,回歸到樸實的道路上。

開發區平樂村年例的重頭戲——飄色巡游。 記者 吳文康 攝
拒絕年例“變味”
正月十二是赤坎文保南村的年例,相比往年,村民黃先生的家里安靜了不少。“今年年例主要就是拜下神,然后就擺了兩桌,和親朋好友一起聚了一下。”不過,前兩年黃先生家里可是忙得雞飛狗跳。他說,前兩年的年例做得比較大,至少要擺上七八桌。為了準備年例,年例當天凌晨2點多鐘就要起床,拜神、備菜、打掃衛生……一頓忙碌。最麻煩的是備菜,“凌晨五點多鐘就要趕到東風市場去買海鮮,怕去晚了買不到。”黃先生說,那幾天海鮮價格高得嚇人,比平時要翻上一番,但為了“面子”,寧肯被宰也得忍著,就是這樣,有時候還得托朋友才能買到。做菜方面也很麻煩,要事先請朋友來掌勺,朋友沒空還得到飯店請廚師。“廚師特別難請,因為家家戶戶都在做年例,廚師成了紅人。”黃先生說,一桌菜保守估計也要三千塊錢左右,一頓飯下來,就要花上兩三萬塊錢。更重要的是,做年例特別耗費精力,一天下來,人就像被榨干一樣,好幾天緩不過勁來。想來想去,從去年開始,黃先生不再大做年例。“年例本來就是親朋好友聚一下就行,沒必要鋪張浪費。”
無獨有偶,在深圳打拼的吳川長岐鎮陳老板也從今年開始放棄了大擺筵席的做法。他說,前幾年年例,他都會回到鄉下擺上三四十桌。為了“光耀門臉”,年例所用的食材全部從香港購買,魚翅、燕窩、鮑魚……應有盡有,廚師全部從當地高檔酒店聘請,一桌菜僅成本就要一萬多塊錢。盡管年例當天高朋滿座,但陳老板也有不少煩惱。“舉個例子,就備了50桌的食材,但當天大家呼朋喚友來了70桌,我們再去采購食材就來不及了,招呼不好客人我們也很尷尬。還有時候,來的客人少了,這些食材就白白浪費了,吃不完的只能去喂豬喂雞。”另外,因為是農村,年例當天開小車進村的車子全部堵在一起,根本就無法進村口。有時候還會發生交通事故,徒增煩惱。“我們村里還有幾戶人家比較窮,他們平時很節儉,連花10塊錢買雞煲湯都舍不得,但到年例當天還是傾其所有來宴請賓客,這有什么意義呢?”陳老板說,錢應該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所以,從今年開始,他就委托父母做年例,擺上一兩桌,親朋好友小范圍聚一下,聯絡一下感情,回歸到年例最根本的目的上來。而他也樂得清閑,與朋友喝喝茶、打打牌,增進感情。
在吳川淺水鎮開皮革廠的吳冠霖的年例則更為簡單。“當天就是組織員工打打球、喝喝茶,吃飯的時候加多幾個菜。”對于村中部分人家年例攀比浪費的做法,吳老板則非常排斥,“不要讓年例變了味。”
讓年例充滿活力
有的人在回歸最傳統的年例,有的人則不停地創新年例,讓年例更加充滿活力。
正月初十是赤坎調順村的年例。今年調順村除了表演民俗、游行外,還舉辦了一臺別開生面的晚會,晚會的主要演員則全部來自調順村村民。之所以這樣辦年例,這與調順村歷來重視文化事業發展是分不開的。該村村干部介紹,2009年,該村就在東南側規劃籌建占地約82畝的調順民俗文化園,該園融生態、文化、藝術、休閑、健身為一體。調順村在民俗文化園不定期舉辦各種教育活動邀請廣東省粵劇團、廣東省歌舞團、廣州市粵劇團、湛江實驗雷劇團等知名的劇團到廣場為群眾進行演出,受到群眾熱烈歡迎。目前,該村已有三支表演隊伍,可謂人才濟濟。
記者采訪發現,像調順村一樣,近年來我市一些地方的年例活動,已漸漸樹起文明新風,亮點紛呈。例如,本著節儉的原則辦年例,簡化菜式,赴宴者在稻田里席地而坐用餐;用愛心辦年例,成立青年慈善基金會、倡議捐款助困助學、看望五保老人;主打文化牌辦年例,讓輕音樂、雜技、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猜謎語等活動融入其中,吸引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弘揚主旋律辦年例,在巡游彩車上掛寫“愛國、敬業、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語,吸引眾多游客、市民拿出相機、手機,拍照留念……不少市民和網友說,如此辦年例,激發了民俗文化的活力,傳承了文明,更能凝聚人心,更能贏得關注和喝彩。
在吳川,為還原和傳播粵西年例文化,傳承和發展地方民俗傳統文化,吳川企業家龍慶棠、龍學勤父子,于元宵節舉辦首屆粵西年例文化節,活動內容豐富,包括梅嶺民間藝術團、梅菉頭民間藝術團、隔塘民間藝術團、吳陽鎮民間藝術團等巡游表演;有飄色27堂、地色3堂、醒獅8隊、舞龍2隊、花車2臺和牌坊方隊,巡游人員600人。與此同時,他們還邀請來自廣東省和湛江市等50多名的專家學者研討如何傳承與發展吳川飄色、泥塑、花橋“三絕”。“我們希望將地方民俗傳統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現給群眾,以此傳播粵西年例文化,傳承和發展地方民俗傳統文化,滿足廣大群眾節日期間的文化需求。”龍學勤說。
理性看待年例
舊傳統和新風尚,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年例?
市旅游局林洪強主任說,年例從原來的敬神娛神演變為現在的宗親認同、社交平臺,作為一個民俗,年例不是說誰讓取消就能夠取消的。另外,年例還承載著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他說,年例是粵西特有的文化習俗,在全國都很有特色,尤其是年例中的傳統文化表演,比如飄色、木偶戲、草龍舞、儺舞等,都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現在正在做冬休來湛江的項目,其中,引導游客參觀年例就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年例中有大量的傳統文化表演,還顯示了地方的好客性。”而對于年例中的攀比、鋪張浪費等現象,林洪強則認為應當摒棄。“如果將年例當作是面子工程,罔顧存在的鋪張浪費、互相攀比地情況,到頭來年例會讓人們消費不起,局面令人更加尷尬。事實上,村民們應形成共識,科學、合理地開展年例活動,本著節儉的原則,操辦年例做到‘點到為止’,既傳遞傳統文化,也弘揚新時代精神。”
《粵西越美》雜志主編冼漢文也表示,對待年例,應有一種揚棄精神。“好的方面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壞的方面則應該堅決抵制和拋棄。”他認為,年例的鋪張浪費無法長存,讓年例回歸節儉,讓年例“瘦瘦身”,讓人安心操辦適合自家的年例,應成新時代年例發展一個方向。另外,借助年例的契機,可以做一些諸如捐資助學之類的公益活動,則讓年例更有社會性、更具本地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