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武漢光谷海水稻生物技術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研究院將搭建起“科企合作”的研究平臺,聚集創新要素,開展分工合作,形成研究合力,切實保證我國率先取得海水稻所含功能基因的知識產權。
雜交水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表示:“希望能把海水稻的性狀和我們的‘紅蓮’系結合起來,實現雜交優勢,將來研發的雜交水稻能在鹽堿地種植,并且實現高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啟發表示,海水稻的價值在于其耐鹽堿性,希望海水稻能推廣到世界各地。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生物學家李新明建議,海水稻是非常新的稻種,應該開展全面研究,在加強基因挖掘的同時,做好常規育種;國內科研團隊應擺脫過去單打獨斗的研究局面,為海水稻這一課題協同攻關研究。
1986年,遂溪人陳日勝及其老師羅文烈在虎頭坡海邊的蘆葦蕩中發現了一株海水稻。他收下了這株水稻共計522粒種子,經過26年繁育,育成“海稻86”。其抗鹽堿、抗病蟲害、耐澇等特點被認定具有很高的種質資源價值。
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李新明通過對“海稻86”進行基因組測序和標記,并與89個國家3000個水稻品種基因組數據庫序列比較后發現:“海稻86”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秈稻種,擁有64869個獨有變異。通過對生長在淡水和高鹽條件下的“海稻86”和常規稻種的基因轉錄組比較分析,在“海稻86”中發現大量鹽誘導基因,為后期分離抗鹽基因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陳日勝20多年的種植研究表明,種植海水稻對治理鹽堿地的作用明顯。昨日,青島農業大學與長江大學生物研究團隊展示海水稻耐鹽堿能力實驗結果:種植海水稻的鹽堿地,其鹽堿度明顯降低。
數據顯示,我國有61%的耕地沒有水源保證,撂荒的海岸灘涂和鹽堿地高達十幾億畝。水稻作為用水最多的農作物之一,如果能突破抗鹽堿的難題,必將實現產量的飛躍。海水稻作為一種獨特的種質資源,恰好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