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塘鎮藕粉生產車間。 記者 劉兵 攝
沿著傳送帶,一節節蓮藕進入生產線,經過沖洗、粉碎、打漿、過濾、烘干等10多個流程后,細膩的藕粉就這樣產生了。這是日前記者在坡頭區乾塘鎮采訪時看到的一幕。乾塘鎮深挖蓮藕產品鏈條,斥巨資建設藕粉生產線,實現蓮藕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不過季的蓮藕經濟。
坡頭區乾塘鎮氣候良好,土壤肥沃,水質清澈,盛產蓮藕,素有“蓮藕之鄉”的美譽。近年來,隨著農戶創新種植方法,把蓮藕從河塘引種到泥地,乾塘藕的種植技術越發成熟。乾塘人自發成立了蓮藕種植合作社,社員人數成倍增加。據統計,目前乾塘鎮蓮藕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產蓮藕2000萬噸。
隨著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快速增長,乾塘蓮藕也遭遇了豐產不豐收的窘境。作為最大的蓮藕種植戶,乾塘蓮藕種植合作社社長李業祥感言,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乾塘蓮藕已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出現了季節性、地區性過剩。蓮藕成熟了,不挖出來,就會爛掉,而挖出來又賣不出去,蓮藕一樣會壞。蓮藕太多,收購商總是挑三揀四惡意壓價。無奈之下,藕農只能低價賣出,實在賣不出的只能喂牛。蓮藕種植進入“薄利時代”,轉型升級已是刻不容緩。“必須延伸產業鏈,發展深加工,這樣才能解決乾塘藕面臨的種種問題。”李業祥說。
據介紹,乾塘蓮藕種植合作社先后投入800萬元,建起了藕粉廠,并引入廣東省首條藕粉自動化生產線,一小時能加工蓮藕7000至10000斤,整條生產線只需要7個工人。“依托深加工,讓藕成為四季都能吃的食品。嚴格按照統一生產技術、統一質量標準、統一采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原則,實行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在生產現場記者看到,工人們將蓮藕放上傳送帶,蓮藕緩緩在生產線上移動,先后經過強力沖洗、粉碎、打漿、過濾、烘干等10多個流程,原本新鮮的蓮藕變成了細膩的藕粉。
李業祥告訴記者,以前加工藕粉,主要是用碾米機碾壓,人工過濾,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差,衛生也不過關,且需要大量人力。而引進自動化生產線后,無論是質量還是效率都大幅提升,完全有能力消化乾塘鎮所有的蓮藕,種植戶沒有了后顧之憂,將大大提高種植積極性。
乾塘鎮鎮長龐媚麗表示,鎮政府除大力扶持藕農科學種植、專業生產外,去年開始還組織舉辦荷花節,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特有的“蓮藕文化”,使乾塘蓮藕的知名度得以提升。接下來將繼續引導農民延長蓮藕的產業鏈,通過深加工對成品藕做成多樣食品或飲料,以提高蓮藕的附加值,最終形成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