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又回來了。”幾天來,79歲的勞岳雄一直念叨著這句話。自今年9月村里供銷社新開張后,廉江良垌鎮湍流村村民勞岳雄再也不用走12公里到鎮上買雜貨和大米,“從家里出來,走5分鐘就到供銷社,方便。”
在湍流村,一度淡出人們視線的供銷社正從單純的購銷服務向農村綜合服務平臺華麗轉身——

?村民在廉江良垌鎮湍流村綜合服務社選購商品。 記者 李忠 攝
“老伙計”回來了:試業首日銷售額超4萬元
供銷社,是很多湍流村村民記憶中一個難以忘卻的符號。“當年在村里的黃金地段,擺著封閉的貨柜,村民所有的生活物資都是從那里購買。”說起供銷社的變遷,勞岳雄有一肚子的話要說。
湍流村是條漁村,村民大多數出海打魚而極少種田。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供銷社就是村民最主要的糧食來源。“當時,村民就是拿著魚到供銷社換柴米油鹽回家過日子的。”一度興旺后,供銷社每況愈下,當年門庭若市的門市部變得無人問津。“我已有10多年沒聽過‘供銷社’三個字了。”勞岳雄說。
一個月前,新華供銷社湍流村綜合服務社率先以“超市”這種全新業態“重返”鄉村,承擔起連接城鄉市場的角色,在轉變中獲得重生。看著鄉鄰熙熙攘攘到供銷社購物,勞岳雄說:“就像看到久違的老伙計。”他感慨,“當年也是這樣的火熱場景。”
試業第一天,該服務社銷售額就超過4萬元;開業不到一個月,已賣出14噸大米,每天銷售額達數千元。超過8000種商品被整齊地擺在貨架上,引得鄰村村民也紛紛前來購物,享受“10分鐘生活圈”的便利。
“不忘初心”:供銷社以“綜合服務體”重返農村
在供銷社二樓的“農家書屋”,幾名村民坐在椅子上一邊吹著空調,一邊閱讀報刊雜志。記者發現,這個占地1100平方米的供銷社不僅有超市,還設有衛生醫療站、藥店、莊稼醫院、農產品交易市場等,甚至還能看到美發店、家電維修店和美食店,儼然村中的“綜合服務體”。
湍流村綜合服務社是我市第一家大型供銷社綜合服務社。在湍流村綜合服務社10公里之外的良田村,也于近日啟動了農村綜合服務社的建設。與湍流村不同的是,良田村綜合服務社由供銷社出資建設,村委會提供土地,還將新增金融服務部、食品加工廠,進一步為農民提供系列化、“一站式”服務。
“供銷社的根基在農村,優勢在農村,潛力也在農村,無論改革還是發展,必須圍繞農村進行。”廉江市供銷社副主任蔡新說:“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已經成立60多年了,為農服務的初心始終沒變。”
“二次創業”:要讓電商成為供銷社的“前臺”
兩年來,湛江市供銷社系統700多個門店向社會招標,實現增收1500多萬元。去年,廉江市供銷社決定對湍流分社進行資產改造,引入社會資本,與村民共建。“在爭取到大部分村民支持后,不僅開工建設順利,而且越辦越紅火。”蔡新說。
過去建成的供銷渠道,如今成了供銷社最大的競爭力。宋姨是超市里的常客,她信賴供銷社的金字招牌。“從一開始,供銷社的秤桿子就是最準的。”她說:“‘國家隊’生產的產品,吃得放心些。”
“這些年來,不少村民吃足假冒偽劣產品的苦。現在不一樣了,供銷社有著標準、規范的供貨渠道,農民購買的農用產品都登記在冊。”湍流村村干部勞水富說,供銷社能更有效地保障農民利益,保證綠色生產。 隨著“電商時代”的到來,供銷社的三尺柜臺正悄然變為標準化的現代門店和看不見的物流網絡。“供”與“銷”是供銷社的老本行,如今正積極“換新顏”,尋求與電子商務緊密結合。據湍流村綜合服務社社長勞國昌介紹,幾天后新的信息服務站就開張了,村民可收發快遞,網購網銷,將來還將打通線上線下和田間餐桌的“壁壘”,讓電商成為供銷社的“前臺”。
【記者觀察】是什么讓供銷社“回來了”?
供銷社在新時代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且不談提供服務,目前不少基層供銷社自身還存在人員多、負債多、歷史遺留問題多等“疑難雜癥”。
近年來,國務院、廣東省出臺的一系列供銷社改革政策給我們吃了“定心丸”。農村物流體系不完善,鄉村居住分散,配送成本高,如何讓村民買到物美價廉的放心貨成為農村消費品市場建設的難題。另一方面,過去建設起來的完善供銷體系卻一直遭到閑置。當我們打開思路,轉變機制,把傳統供銷社體系盤活,問題就將一一迎刃而解。
“舊瓶裝新酒”未必就不能“酒香味更濃”,關鍵是在由“計劃”過渡到“市場”,由“實體”拓展到“電商”的轉身中能不能繼承傳統、揚長避短。在新時代中,供銷社若能圍繞“三農”做文章,必能借重回農村獲重生,甚至煥發出更強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供銷社回來了,邁著堅定的步伐。









